教授有约

妙语连珠



主持人:尊敬的邢邦圣教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咖啡时光• 教授有约”,我是主持人岳梦凡。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欢迎邢邦圣教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与大家畅谈,度过一个美好的下午。

“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活动是由学生处主办、学生发展中心承办,定位于教授与青年学子分享成长历程、共话青春梦想的创新性校园文化品牌。该活动旨在通过各领域颇具声望、有影响力的名师与同学面对面交流,在咖啡品味中畅谈理想,让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学者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聆听长者治学经验与人生智慧,当面请教自己的学业和人生困惑,实现文化引领。本期“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是第八十七期,本期的主题是“中国制造2025与我的未来”,我们请到的嘉宾是邢邦圣教授。(鼓掌)

邢邦圣教授,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硕士生导师,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师德模范。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和省市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一类优秀课程1门、省精品课程1门,获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获省“十二五”机械类重点专业类1项、省特色专业1项,获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项,主编教材10部,其中获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省重点教材2部、省精品教材2部。

说了这么多关于老师的介绍,那么大家是不是更想了解老师呢,下面由我们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讲话。(鼓掌)

邢教授:同学们好!今天我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交流 “中国制造2025与我的未来”这个话题,关于这个话题,我主要是进行三个方面内容的讲解,第一个是“中国制2025”,包括它的背景、意义等;第二个是我们国家制造业具有的优势和当前所面临的机遇,那么第三个就是我们大学生该如何迎接未来。

第一个大的内容是“中国制造2025”,我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它,包括它的背景、意义、目标以及要实施的五大工程和涉及十大领域。

首先我们来了解它的背景和意义,大家都知道20世纪80年代之后,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掀起了“再工业化”这样的浪潮,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很多国家面临着“经济重心如何转移”这样的一个任务,于是很多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开始重新审视制造业发展的新途径。

以美国为例,从2009年开始,先后推出了《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

、《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以及《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美国政府实际上还是在巩固它制造业在全球领先的战略地位,于是就从国家的层面来使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

大家应该也都知道还有一个国家的制造业也是非常发达的,那就是德国。德国政府在2010年就提出了《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了德国在未来十年,制造业要发展的项目和目标,也就是后来风行全球的“工业4.0”。

那么,什么叫“工业4.0”呢?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有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主要是由英国主导,其实就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这次变革的主要标志是蒸汽机,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机器时代”,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是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次主要是由欧洲国家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起的,这次变革的主要标志是“电”的发明,人类开始进入 “电气时代”,并且相比第一次,这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这次主要是由美国发起的科技革命,和前两次相比,这一次变革又是人类文明史上技术的一大飞跃,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包括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等的发明与应用,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行业都离不开计算机,所以这次革命使我们进入了“计算机时代”。

这三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来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就连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就是我们常说“衣食住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前面的三次工业革命,我们依次把它称作“工业1.0” 、“工业2.0” 、“工业3.0”。

而德国人认为,这一次的制造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或者说带有颠覆性的改变,所以德国人把这一次革命称为“工业4.0”。那么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能制造”,现在的很多方面都是智能化,包括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比如说过去的制造业通过机器来生产,现在有的工作开始交给机器人来完成,未来就将是一个智能化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智能化”例子就是手机,过去的手机很简单,打电话、接电话,而现在的手机都是智能发展,像一个微型的电脑。

我想同学们都知道,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器。无论是世界其他国家还是我们中国的发展史,都充分证明了一点,就是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制造业,那么它要想发展、要想强大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们国家提高综合国力、保障国家的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但是我们的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相比,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所以,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及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形势下,我们国家该怎样自主创新,怎样实现制造业智能化,赶上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制造2025”计划应运而生,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

以上都是“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然后是它的意义。实际上我刚才也已经讲到了,这个战略计划对我们国家立志于国际产业革命、作出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大意义,通过10年的努力,有利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使我们国家成为制造业强国,到2045年使制造业跨入世界强国的领先行列。

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我们国家用10年的时间,也就是到2025年我们迈向制造业强国的行列;第二步,再一个10年,到2035年我们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的中等水平;那么到第三步,到我们国家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强国的前列。这就是“中国制造2025”三步走战略目标。

“中国制造2025”还要实施五大工程,具体是哪五大工程呢?分别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第一个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对于这个,国家是有详细的规划,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要形成40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第二个是智能制造工程,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运用。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的运营成本降低30%,包括产品生产周期、不良品率下降50%,到2025年,制造业的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项目的运营成本降低50%。

第三个是工业强基工程,开展示范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需求。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现在我们很多的一些关键零部件还是只能依靠进口,但是到2025年,这个比例要达到70%,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第四个是绿色制造工程,改造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提升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推进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的示范园区,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是说我们一方面是要技术先进,另外我们的生产是一个绿色发展,污染排放要不断的降低。

第五个就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突破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等的节能问题,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智能电网、高档数控机床、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对于这个第五工程,我想同学们可能会比较熟悉,我们经常坐高铁,现在的高铁“复兴号”时速已经达到了350km/h,国产的光量子计算机速度也非常快,还有我们国产大飞机919已经开始试飞,目前还在研发大型客机C929,能乘坐接近300人,包括我们的国产航母、“墨子号”卫星等等。这些实际上就是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实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还有十大领域,包括信息、机器人、海洋、航空、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实际上这十大领域都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你想一下,比如说这个轨道交通。我们过去坐的绿皮火车也就30~ 40km/h,特快车100km/h,动车是200km/h,过去“和谐号”是300km/h,而现在“复兴号”已经350km/h,未来有可能会更快,是现在的4倍、5倍都有可能,现在的高铁都在做实验,不断的提升各方面的性能。再比如说上海的磁悬浮列车,我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坐过,我是在十年前坐的,从上海市中心出发,十几分钟就到浦东机场了,非常快。

第二个大的内容是我们国家制造业的优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应该说我们国家制造业具有很好的基础,有利于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个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从设备的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等一应俱全,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

二是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比如说我们国家制造业占我们国家的GDP的比重的40%,这就说明我们的制造业基础是非常强大的。

三是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我们的航空航天、超级计算机等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另外我们国家新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可以说不亚于美国的GPS导航,并在今后将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有我们大家特别引以为豪的高铁,位列中国新四大发明之首,其他三项是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我们的高铁在世界上里程最长,而且速度也是最快的,可以说高铁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闪亮名片了。

四是发展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的融合,引发了制造业一次新的变革,这样也就是为我们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创业发展创造了一个重大的机遇。

那么,第三个大的内容就是我们大学生该如何迎接未来。作为大学生,一定要“顶天立地”,那么什么叫“顶天”?什么叫“立地”呢?

所谓“顶天”,就是要求我们用自己的梦想承载起“中国制造2025”的希望,将自己的未来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

同学们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未来的卓越人才。如果说是工科类的,要培养成一个卓越的工程师,如果是师范类的,那卓越的教师就是目标。在这里,我要讲一下什么是“卓越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慧芬,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她认为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第一个是创新能力。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没有创新能力,那么你想成为一个卓越工程师,这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说,创新能力是我们成为卓越工程师或卓越教师的一个必备的能力。

第二个是人文情怀。微软公司举办的“微软创新杯”全球科技竞赛的很多主题都是人类和社会的重大问题,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比尔盖茨,他在演讲的时候就说,不要忘记贫穷的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要想成为一个卓越工程师,你必须要有人文情怀,做一个好的工程师,要对国内各种类别的人要有深度的广泛关注和了解,那么你在设计产品或者制造产品的时候,你就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所以说只有关注和了解人的需求,才能更加了解工程技术的需求。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卓越教师的话,那你需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有更好地发展。

第三是科学素养。这一点我们不难想,如果你没有科学素养,你要成为一个工程师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说无论是做一个未来的卓越工程师,还是未来的卓越教师,我们都必须要多了解学科知识,这样也利于拓展我们的创新思维。

第四是多学科视野,现在我们做任何一项任务或解释一个问题,可能都需要跨学科的知识或交叉形成的知识,我们同学们一定要有多学科的知识,你可以在选修课或者在课外多修一些跟你这个学科相关或相近的其他系统的一些知识,这样你的知识体系就会更加丰富完整,在未来解决的很多问题,它都需要很多学科交叉性的知识,你光是一个学科的肯定是不行的。

第五是跨文化教育。大家都知道,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甚至于可以说是一个“地球村”了,而且现在很多的大公司也都是走国际化道路,需要跨文化交流沟通方面的人才,所以外语很重要,如果你外语不好,就没办法和人家沟通。所以同学们提高跨文化的交流沟通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第六是团队协作能力,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未来很多的工程领域或者说稍微大一点的项目,它都需要一个团队去完成,一个人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你要成为一个卓越的工程师,你就必须要有团队协作能力,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这是我讲的作为一个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和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讲的“顶天”,那么要怎么“立地”呢?

所谓“立地”,就是要求我们把未来的梦想落实到现实的实处,也就是落实到我们现在的大学学习生活上,这就叫“立地”。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点就是要勤于修身,学会做人。作为一个大学生必须把修身、做人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志存高远、道德高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在大学生活中,大家可能都会面临着一些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心理等方面的变化,面临着知识的挑战、教育的功课等等的压力,我希望同学们要以一个积极进取、永不气馁的精神,宽厚待人的心态来迎接这些挑战;在班级、学院或者学校这样一个大的集体中,学会相互谦让,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形成一个和谐的集体,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

第二点是刻苦学习,主动实践。我们大学生在学校里的首要任务还是学习,所以同学们首先要树立一个牢固的专业思想,就是相关专业知识,这也是我们未来立足社会、成就未来之本。如果你学不好专业知识,未来就会把你淘汰。

大学的学习方式与我们过去追求的是明显不同的。大学,我们有很多自己的时间,在自己掌握时间的时候,我们就要利用好这些时间,主动地学习;另外,还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也只是冰山一角,未来我们走上社会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学习,而且科技在不断发展,未来还会有很多新的知识,但是我们只要有自学的能力,掌握技巧和方法,那么走向社会会更好地学会这些知识。

大学里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他们具有相容互补的特点,所以希望大家能学习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知识。另外在学习的时候,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第三点就是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加校内、国内的科研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也要积极的参加国内的各种学科竞赛,通过这些活动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同学们,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世纪需要创新的人才。你们是21世纪的主人,你们的人生历程将与“中国制造2025”的历程同步,同时,我也相信你们一定会不负使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进取,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你们一定会用青春与汗水、知识与毅力,创造自己光明的前程,谱写人生的华章。谢谢!

主持人:谢谢邢邦圣教授的独到讲解。其实今天想来参加“咖啡时光·教授有约”的同学有很多,但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我们只好选取了各学院的学生代表,相信刚刚听了老师的讲解,大家一定收获颇丰,那么现在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想当面向老师请教吗?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在座的同学们,大家可以举手请教。

同学:邢教授你好,我是一名教科院的学生,今年大二了。听了你的讲解后,我有一个疑问,当下“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现在中国有已经有很多的产品做的不错,但是口碑一直不好,普遍被大家认为是抄袭。比如说我们女生比较关注的化妆品,在中国,不仅化妆品,其他一些产品也存在口碑不佳的问题。那么我想请问,您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摆脱这种现状呢?

邢教授:这个问题非常好,你提到的一些产品,为什么口碑不好?或者说和国外的知名产品相比,国外的口碑好一些。归根结底还是产品质量的问题。

如果国货的产品质量好,那么它的口碑也一定会好,甚至说如果这个产品质量很好,即使它的价格高一点,消费者也会认可。举一个典型例子——苹果手机,虽然苹果手机的价格是我们国产手机的好几倍,但是我想同学们用苹果手机的比例还是非常高的,包括我在内,我的手机也是苹果。虽然它的价格很高,但是它的质量好、功能多。

过去我用的是三星手机,但用三星手机遇到过几次大问题,我的手机明明是处于开机状态,但是别人给我打电话就是打不通,和我说我的手机关机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的孩子知道我还有另外一部手机,他打我这部三星手机打不通,然后就打了另外一部手机,打通了以后,他说,爸爸你的手机怎么关机了?我说,没有关机。他说,我刚才一直打不通,你的手机是不是关过机?重新启动后,手机才恢复通话功能,这实际上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所以后来我再也不用三星手机了。

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这个计划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提高产品的质量。我们在制造业上,包括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我们用的化妆品之类,实际上也还是一个质量的问题,如果我们的质量好性能也好,那么口碑自然也会好。

同学:教授您好,我也是来自教科院的学生,今年读大三。刚刚听您讲的“顶天立地”后,我就想到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就针对您一直在说的 “中国制造2025”的一些发展前景和它的重要性。那么我想问一下,您觉得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基础是什么,或者说核心是什么?

邢教授:这个问题也非常好,实际上我们要想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就像我刚才讲的要实施五大工程,包括工业强基、创新、智能制造等五大方面。这五大工程一共涉及到十个领域,要在十个领域中共同开展工程建设。如果我们把这五大工程都做好了,可以说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也就实现了,包括它的一些指标,比如说污染的排放率降低到多少等,包括我们有些制造业这个智能化达到什么样的先进水平。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

同学:教授您好,我是行政管理系的一名学生。因为是学管理的,我就想既然“中国制造2025”的前景这么好,现在各个领域都需要管理人员,那么未来实现智能化后还需要吗?或者这些管理人员是不是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才能来做这方面工作?

邢教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虽然未来都是制造智能化,但这个智能化并不是说不需要管理,它也需要管理。而且它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会提高,包括你的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管理能力,甚至你的沟通交流能力等等,这几个方面都需要提高。

由于实现了智能化,未来可能管理人员会变少,但它的效率肯定会比现在高,这样就会对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说未来的管理人员要求会不断要提高,未来管理人员的效率肯定也要比现在管理人员的效率要高,甚至高得多。

同学:教授您好,我是教育科学院的学生。我认为中国制造业要进步的话是需要人才的,而人才的培养必然离不开教育,所以我觉得教育在这方面可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那您觉得教育对它的作用到底有多少呢?

邢教授:应该说教育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未来的制造业要实现智能就要有很多的机器人,机器人的程序很多,而程序又需要人来开发,这就需要我们培养更多这样的人才。

而未来的这些人才也主要是高技术人才,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卓越工程师。怎样成为卓越工程师呢?我们的高等教育就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基地,比如我们学院的机械制造、机械设计等,我们的目标定位就是要培养未来的卓越人才。所以教育对未来人才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同学:教授您好,未来中国制造要实现智能化,人工需求可能会减少,中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这样的话以后的就业形势是不是更不乐观呢?

邢教授:你提到的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未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很多的制造业都将实现智能化,那么需要的工人或者技术人员当然是越来越少,但对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管理水平要求也会大大提高,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但不能以偏概全,这并不能代表未来就业形势不乐观。我们国家自然人口很多,像第三产业就需要大量的人才,也就是说有可能在制造业人才需求量减少,但是其他的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虽然科技进步了,但是未来的就业应该是越来越容易实现的。

同学:教授您好,我是外国语学院的。现在“人工智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翻译软件也是越来越好,比如说“谷歌翻译”,从前面制造的角度来看,请问您是如何看待翻译这个行业的现在和未来?它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呢?

邢教授:我认为,这是不会的。为什么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包括我们国家现在实施的 “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今后需要的翻译人才也会越来越多。

虽然企业实现了机械生产和智能化,但一个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定会走上国际化的道路,那么这时它就需要翻译人才了。所以不会因为智能化,就不需要翻译人才了,这两者是不矛盾的。而且现在经济全球化,翻译领域的就业也会越来越好。

同学:您好教授,我是敬文书院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去年八月份,出现一个会计机器人,它可以处理很繁杂的一些工作,并且用时非常的少,基本用时15分钟,精确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也算是会计方面的智能化、机械化,会不会导致未来的会计人员面临失业?

邢教授:这个问题是不会出现的。目前会计行业还是很有市场前景,而且我们学校会计专业招生分数线还是很高的,所以未来应该不会出现你说的那种情况,为什么这么说呢?

虽然有些机器能够代替人工,或者说能够分担一些工作,但是不可能完全代替人工。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国家提出的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还有很多其他的产业比如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等,这些产业也需要有大量的会计人才,所以不用担心未来智能化的问题。

或者反过来说,如果未来所有的都实现智能化了,那就不需要我们人来做任何工作,那我们人就可以休息了,就可以完全享受智能化所带给我们的福利了。

同学:教授您好,刚才听您对很多新兴行业兴起的分析,我感觉以后会有更多人会往智能化这方面发展。但是一些传统行业、手工业或者是古文研究也需要人才,但这些行业的发展前景不怎么被看好,会不会由于人才的流失导致这些传统的流失?

邢教授:你说的一个是未来的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另一个是传统产业,可能枯燥乏味,前景不佳,我认为它们也是不矛盾的,两者应该是共存关系。

因为我们的同学们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人写的是一些高端的制造业,但是也有人写的是要继承传统文化。我们不会为了制造业的发展,而抛弃传统文化,还是会有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

主持人:非常感谢邢邦圣教授耐心、细心的回答,想必大家一定都感受深刻,收获颇丰。这一期以“中国制造2025与我的未来”为主题的“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活动到这里就要接近尾声了,我们会努力将邢邦圣教授分享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成为一名外塑形象、内塑品质的优秀当代大学生。

最后,再次感谢邢邦圣教授的到来,也感谢大家的参与。请大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