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有约

妙语连珠


1.人性是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情感和理性。

2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人的本性。

3.人性如水,一念可为恶,一念可为善。

4.古代有四大人性论,即性善论、性恶论、无善无恶论、亦善亦恶论。

5.人性不是简单的客观存在,也不是生活的情景显现,而是一种持续的“生成”,从人性的两极来洞察人和社会,在面对社会现实问题时,都不能给予满意的答案。

6.人类社会历史的延续性、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客观环境的共同性,决定了不同社会形态的人和同一社会形态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在人的社会属性、心理和传统习惯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共同性。

7.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这并不影响人们与家人、朋友、同事的生活与沟通。我们必须学会真实地认识自己,并坦诚地接纳自己。

8.人性的中间地带具有稳定性,一般不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发生重大的变化。但是,这种稳定是相对的,诸要素、诸层次的组合形式运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甚至会随文化制度、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突变。

9.犯错是完整人生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菜根谭》曰:“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10.人性的中心地带就是善与恶的过渡区域和游离状态。

11.人性的认知是主体以自身为中心对人性价值进行判断的,必须受主体利益、情感、兴趣及外部环境的影响。

12.人的行为选择,必然对个体、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相应的效应。

13.凡人之心游走尘世,未达超脱之境,必生出善恶之念。尽量选择恰当的地方,在阳光下处理各种事务。危人不与,险地不居。

14.如何选择善?认识自己,战胜自己;认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进退有节,仰俯皆宽;安心止欲,暗处不欺;择居善地,行处善时。

15.衡量一个人究竟是善是恶、是美是丑,是会随着时间、空间改变的。人大多数时处于中间地带,只有在遭遇变故时,才会向着两极的方向发展。
16.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个我:公开的我、隐私的我、背后的我、潜在的我,要认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17.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诸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万事万物,无节不成气候,欲望不节制会导致自身的迅速灭亡。

18.“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每个人都在受到周围人的监督,自认私下做事没人知晓,试图欺瞒他人,这种侥率心理正是取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