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有约

妙语连珠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早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就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他制定的“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教学内容就是一种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其中,艺术教育又是实施美育的最重要的途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的熏陶于人而言是润物细无声的,却能陶冶人之情操,雕铸人之灵魂,照耀求真向善的道路。

与艺术结缘,并不遥远,你不一定懂,但也可以热爱。况且现如今艺术的边界被打破,艺术不再神圣,每个人都可以接触艺术,都可以创作艺术作品。艺术不仅可以是呈现于高雅殿堂的名家画作或者交响乐;也可以是烦闷时抚慰心灵的一首好歌;可以是夜深人静时让你泪眼婆娑的一部电影;甚至可以是一个人发泄心情时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艺术是心灵释放和精神慰藉的港湾。审美的多元化也是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我们要拥抱艺术,敞开胸怀。每个人都是一个艺术的个体,人体中的器官,人面部的五官,这些存在也是艺术之美。“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艺术就是高度的和谐,是当技术达到游刃自如的境界时的随意而为之,自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近代以来,饱经战乱蹂躏的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的阴影下逐渐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产生了许多困惑与怀疑,许多专业艺术的概念我们从西方引进,一些艺术领域的审美判断标准也向西方看齐。例如,“美术”在中国古称“绘事”或“丹青”,而艺术的概念源于西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从邻国日本引进的词汇,于是才有了现在我们所称的“美术”和“艺术”。中国的丹青绘事绵延千载,高峰巨擘,递相为继,盛誉如斯,不容小觑。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论》中指出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对今天的艺术发展方向来说仍有积极的意义。艺术来源于生活,要体验生活,艺术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要学会敏锐地观察生活。艺术的几个关键环节就是发现、体验、表现,即体验生活和发现生活中的亮点,而后再用自由的方式表达出来。艺术,不仅是哲学家尼采所说的“生命的伟大兴奋剂”;也如设计师勃朗宁所说:“艺术应当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正如钢琴演奏家舒曼形容的那样:“艺术家的天职是把光亮灌注到人心深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更应该领会艺术的真谛,应该秉持深入生活、为社会服务的从艺心态,不能仅仅沉湎在个人的艺术“伊甸园”之中。对于当代的从艺者来说,重拾民族自信、振兴文艺事业的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