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有约

妙语连珠

主持人:尊敬的张春雷教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活动,我是主持人崔茹。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学生,欢迎张春雷教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与大家畅谈,度过一个美好的下午!

“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活动是由学生处主办,学生发展中心承办,定位于教授与青年学子分享成长历程、共话青春梦想的创新性校园文化品牌。该活动旨在通过各领域颇具声望有影响力的名师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在咖啡品位中畅谈理想,让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学者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聆听长者治学经验与人生智慧,当面请教自己的学业和人生困惑,实现文化引领。本期“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是第九十三期,本期的主题是“生物共生的智慧”,我们请到的嘉宾是张春雷教授。

张春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333工程、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及其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4项。

说了这么多关于老师的介绍,那么大家是不是更想了解老师呢,下面由我们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讲话。(鼓掌)

张教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分享生物界中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叫做“生物共生”。

现在,我在屏幕上展示的这个画面,实际上说的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故事,它出自《汉书》中的一卷《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原文是这样的:“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这个故事说的是: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如果太过于在乎眼前利益,很有可能在沾沾自喜的时候,遇到危险的事情。

如果仅仅从这个画面内容来说,就是螳螂以蝉为食,黄雀以螳螂为食,这三种生物之间共同构成了一种生物共生关系,能量流动方向是从食草动物到食肉动物。从这个方向入手,蝉是最低一级,然后是螳螂,最高一级是黄雀。

生物圈内,各类生物间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密切联系起来,形成共生系统,这是广义的共生。

以狐狸、兔子构成的简单生物共生关系为例,狐狸是吃兔子的,如果兔子都消失了,那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那就是狐狸也会死。因为在整个生物圈中,大家是相互依存的,这个就体现了一种共生的关系。任何一个生命都有存在的道理,不存在低等和高等的分别。

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成语故事叫做“兔死狐悲”。兔子已经被猎人打死了,狐狸却在一旁哭。猎人就问它为什么哭?它说:“我和兔子是共同的战友,我们一同抵抗猎人对我们的猎杀。现在我的战友死了,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孤军奋战,我的处境就很危险。”实际上在自然界中,兔子和狐狸它不是一种战友关系,而是一种捕食关系。那狐狸为什么会悲伤呢?它实际上不会悲伤,而是兔子没了,它就会没有兔子可吃,可能会被饿死,所以才会出现“兔死狐悲”这一现象。这其实就是我们所提到的一种广义上的共生关系。

那么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一种更直观的共生现象,就是狭义的共生关系,指由于生存的需要,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按照某种模式互相依存、相互作用地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

首先,动物之间存在很多共生关系。我举一些例子,现在屏幕上展示的是一个非常有震撼力的画面——小鸟站在鳄鱼嘴里,大家可能会认为图中的小鸟很危险,似乎马上要被鳄鱼吃掉。但实际上鳄鱼不会吃这种鸟。因为在这里鸟对鳄鱼是有利的,这种鸟叫做“燕千鸟”,还有一个俗名叫做“牙签鸟”。之所以有这个俗名是因为它的作用就是帮鳄鱼剔牙,它剔除的主要是鳄鱼残留到嘴里边的一些猎物的肉末残渣和一些其它的杂质,同时牙签鸟剔牙的过程也是它自身进食的过程。

此外,牙签鸟对鳄鱼还有重要帮助,它能起到示警作用,它会在鳄鱼附件搭建自己的巢穴,如果有异响,牙签鸟就会飞到空中,提醒鳄鱼,可见它们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所以虽然说鳄鱼很冷血,它会捕食很多动物,但是它不会捕食牙签鸟,甚至会对牙签鸟很友好。

接下来我们来讲小丑鱼和海葵的共生关系。小丑鱼个体很小,它在海洋中属于弱势群体,想要生存下来就必须依靠其它动物,比如海葵。海葵长了很多有毒触手,可以防止其它动物的侵害,而小丑鱼经过净化作用,会不断分泌粘液作为保护自身的工具,所以即使接触触手,也不会被毒液伤害,在遭受攻击时,也可以钻进触手。

同时,它们对海葵也有积极作用,它们也可以为海葵提供保护,例如鲽鱼会以海葵作为食物,而小丑鱼可以帮助海葵击退鲽鱼,而且它们也会为海葵除去泥土、其他杂物和寄生虫。所以它们之间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互利关系。

动物与植物之间也存在很多共生关系。植物开出美丽的花朵,是为了吸引传粉的昆虫,比如蝴蝶,蜜蜂等。昆虫会在花上停留,收集花粉,再传播到其它植物上,从而起到受粉的功能,这样才能结出果实。同时,很多昆虫能躲在植物中来避开天敌保护自己,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典型的共生现象。

众所周知,珊瑚是海洋中一种很美丽的生物。那么珊瑚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珊瑚是由无数珊瑚虫创造的,珊瑚虫的尸体经过钙化后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珊瑚。珊瑚虫是一种比较脆弱的生物,它自身不能独立生存,需要和一种称作 “黄褐藻”的藻类共生,它将黄褐藻吞入体内,让黄褐藻进行光合作用、生产养分、提供氧气。而珊瑚虫通过代谢会产生二氧化碳,给黄褐藻提供一个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它们之间实现了一种共生关系。

动物和微生物之间同样也存在共生关系。白蚁是一种很令人头疼的生物,它会吃木头,如果它爬到建筑结构中,能将建筑吃空。那它为什么能够吃木头?在白蚁体内存在一种很小的原生动物,由于它生有很多的鞭毛,所以被称作披发虫,有能力将木质纤维分解成葡萄糖,供白蚁来吸收,构成共生关系。因此我们治理白蚁的方法,除了喷药就是高温加热,虽然白蚁没有当场消灭,但是它体内的披发虫已经被消灭了,这样白蚁就无法消化,很快就会饿死。

我们生活中存在一种很有智慧的生物,它叫做切叶蚁。成群结队的切叶蚁会将一大片树叶运入自己的洞穴中,将自己的唾液和叶子卷在一起,并浇上粪便,这样就形成了天然的有机肥料,在上面种植真菌。而这种真菌被切叶蚁照顾的同时,也能为切叶蚁提供食物。

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这句话实际上是称赞广大劳动人民的默默奉献精神,但是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为什么我们人就不能这样?实际上是由于牛和草有着共生的关系。

对牛有深入了解的同学会知道,牛有一个非常大的胃,如果把胃分成四块,占最大一部分的被称为瘤胃。瘤胃里共生了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将牛吃进来的草进行发酵,产生有机酸、乙酸、丙酸、丁酸等酸。而这些酸会被牛的胃吸收到血液循环的中去,我们也可以用这些酸来合成相应的一些产品,比如说我们日常饮用的牛奶里有很多的成分是瘤胃发酵后产生的。

应该说这是非常典型的一种共生现象,牛是必须吃草的,即使是人工养殖牛,如果长时间只喂牛吃精料不吃草,牛便会生病或者死去,因为牛体内共生的微生物没有得到良好的满足,微生物吸收不到草的营养,就无法正常生长,无法发挥自身的效用。

动物和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在我们人体内也是适用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个生物学家说过一段话,有人用文学的方式将它翻译了一下就是:“孤芳自赏迷住了我们的眼睛,人类自以为拥有保持健康所需的功能。这些有益细菌虽然不属于人体,却相伴我们一生,它们是我们身体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我们人体内正常的生命活动和自身的健康生存离不开体内的微生物。

当我们一提到微生物,有人就会想到病毒,可能会产生疾病等,但实际上微生物并没有那么可怕。人类一直尝试着对基因组进行测序,试图破解生命密码,来解决一些我们目前很难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些数据,这几年基因组已经成为生物学研究中的热点,人们发现了肠道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被称为第二级基因组,仅次于人类自身基因组的第二级。

据估计,一个标准的人体约有30万亿人类细胞,那么人体内有多少共生的细菌?大约是人体内细胞数量的十倍,约39万亿细菌。而大部分的微生物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比如说食物消化、新陈代谢、免疫反应等等,它们还和我们的情绪有关系,比如肠道微生物发生了紊乱,人的心情就会低落,甚至还可能会出现抑郁的状况,

我举一个身边的例子。肠炎一般是指肚子不适,排泄次数不规律,一直都是一种比较难治疗的病症。但近年来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叫做肠道微生物的移植,顾名思义,就是将健康的人的肠道微生物移植到病者的肠道上,通过微创手术的方法达到治愈的目的。这就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人和微生物共生的情况。

在生物界中,植物和真菌也存在共生关系,请看屏幕上的这幅植物图,它叫做毒麦草,长的很像小麦。如果牛羊吃了这种草就会中毒,因为毒麦草叶面上共生了一种真菌,叫麦角菌,这种真菌可以在叶面上产生剧毒的毒素生物剂。中了毒的牛羊就会将信号传达给同类,于是就能起到示警作用,使毒麦草免遭草食动物的捕食。

除了刚刚讲的真菌和植物的共生外,微生物中的细菌和植物也可以达到共生关系的。可能有很多同学拔过花生,你会可能只会注意花生,但你如果仔细看根部的话,你就会发现一个个像小瘤一样大小的颗粒状东西,这种东西叫做根瘤,其中长有根瘤菌,这种根瘤菌可以起到固氮的作用,就是可以把空气当中的氮固定下来,提供给花生吸收。

于是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就可以少施一些氮肥,节省很多肥料方面的成本,达到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少施氮肥,土壤的结构也会很大程度地改善。因此在生产活动中,我们往往使用花生来提高生产效益或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还有一些植物可以实现“附生”。在南方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南方的树上长了一些不属于树本身的植物。像屏幕上这幅图片中的大树,上面就长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东西,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附生”。比如附生兰可以附生到榕树上,从而远离地面,获得充足的阳光和雨露,而且这样更容易招来鸟类和昆虫为它传播花粉,让风把它的微小种子散播到遥远的地方进行繁衍。

这种“附生”对树木本身是没有危害的,不会影响树的正常生长。所以它是一种“偏共生”现象,换而言之,就是对我有利,对你无害,所以大家还是可以共存的。

对于共生现象,人们认为它是生物进化的一个“原动力”。生物界中存在一种生物叫做真核细胞,从进化角度上来讲,我们通常认为真核细胞可能是来自于原核细胞,但始终没有确切的证据证实。所以有人推测可能是有些细胞通过吞噬了一些微生物,然后与它共生,最终被吞噬,变成了大细胞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就达到产生了一个新功能细胞的条件,进而产生真核细胞。

我们可以看下屏幕上的这两幅图——一幅是真核细胞,另一幅是动物细胞。真核细胞里就有这样一个结构,叫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里的“能量工厂”,起着供能的作用。细胞中还有一个绿色的结构,这是植物特有的,叫叶绿体。而叶绿体的主要作用是光合作用。叶绿体和线粒体里含有遗传物质,本身可能就是一个生命体,所以人们就认为它们可能是通过这种共生的关系,最终进化变成一个整体。原来是两个细胞,现在你把它吞噬进来,都利于双方生存,所以最后就变成真核细胞。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共生的现象非常普遍,发生在动物和动物之间、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微生物之间、植物和微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和微生物之间。

在共生中,体现了一个重要原则——全局优先,整体和谐。共生关系的确定是以整体的存在、发展和稳定为基础,整体的生存才能够获得整体中个体的更高质量生存。

这也类似于我们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我们也将这种关系广泛运用于指导生产作业。比如我们刚刚说的白蚁是有害的,但是有时我们可以变害为利,利用白蚁来生产鸡枞菌,鸡枞菌是食用菌中的精品,味道十分鲜美。再比如我们刚刚说的花生,我们可以利用固氮现象来这个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共生关系也能与我们人类日常生活健康密切相关,比如人类正在不断开发益生菌,在肚子不舒服的时候,医生会给你开双歧杆菌。这属于活菌制剂,我们可以通过口服活菌的办法,达到调节胃肠道菌群平衡的效果。

另外,共生关系还可体现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如果交往双方互为对对方有利的人,那么形成合作团体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能带来更高的上升空间。

我们都听说过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故事,他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保罗·艾伦是他的一个合作伙伴。他们两人的性格截然不同,但正是由于这种不同使得他们之间性格互补。艾伦比盖茨大两岁,学识更渊博一些,而盖茨在计算机方面颇具天分,于是他们一拍即合,成为很好的朋友,后来合作进入到计算机领域,打下了属于微软公司的一片天地,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微软,这就是合作带来的“1+1>2”的收益。

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选择和你有互利关系的人做交朋友,不能和有互害关系的人交朋友。所以为了交到更好的朋友,我们要有坚定的上进心,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强大,这样才会有机会接触那些和你互补互利的人,这样你们才能共同进步,更上一层楼。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多多吸取别人和自己互补的优点,对企业同样适用,像现在很多企业都是连锁经营,选择能给自己带来互补优势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帮助企业迅速拓展业务,取得“1+1>2”的经济效益。

产品研发同样也是要集思广益,要发挥共生关系的作用,比如说我们国家C919大型飞机,实际上它采用的部件很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整合起来并优化,吸收了国外的优势,达到真正的强强联合,最后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我们同学很快就要毕业,然后进入婚姻的殿堂。那么,我们也可以用共生的知识来分析我们将来的婚姻关系,婚姻的共生关系可以分成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互利共生式关系,是最美满的婚姻关系。双方拥有相对独立的人际关系,各自独立的经济基础和事业发展,同时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在这种美好的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能够彼此从对方身上汲取养分,互相扶持,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所以我们大家肯定都希望能有这样的一个婚姻。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能找到这样的人生伴侣,所以我们通常退而求其次,寻求一种偏利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其中一方贡献多一些,另一方贡献少一些,虽然双方不是完全对等的互利互惠关系,但是双方都有付出,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关系应该说是大多数婚姻的一种状态,也是属于比较幸福的一种婚姻。

但是我们不希望有人进入到婚姻第三种层次关系,叫做偏害共生。偏害共生的婚姻,这种夫妻关系中的一方几乎没有生存能力,完全依附于对方生活。虽然有一方获利,另一方受到伤害,但是如果其中一方(寄主)允许另一方(寄生者)长期寄生,这种关系基本是本着“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原则,也可以处于相安无事的状态。但是这样的婚姻肯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显然是不稳定的。

可见共生关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所以我们要用“共生”的思维去考虑问题,不要过于追求个人的一些小利益,否则大家很难共同进步。

最后这个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对同学们来讲,要善于学习,积极充实自我,达到一种合作共赢的效果。

主持人:感谢张春雷教授的独到讲解,其实今天想参加咖啡时光教授有约的同学有很多,但由于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我们只好选取了各学院的学生代表。相信同学们听了刚才老师的讲话一定是受益匪浅。那么现在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想向老师当面请教的吗?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在座的同学们,大家可以举手提问。

同学:老师您好,我来自数学与统计学院,刚刚听了你讲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我就想到了我们院会有一个五一数学建模竞赛,要求三人组队,一个同学负责写论文,一个同学负责想数学方法建构模型,最后一个同学进行数据处理,这三个人就是互相合作、互相共生的关系,但是在交流合作中,三个人难免会出现矛盾,如果合作过程中发生了不愉快,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维持这种合作的关系?

张教授:首先,我认为:在人与人的日常相处之中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是这种矛盾不应该带到你的工作当中去。

刚才你说你们三个人是参加竞赛的合作伙伴,那么你们肯定有共同的目标,就是在竞赛中最终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既然是为了团队的更好发展,何不“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家相互谦让一下,而且大家又都是同学,同学之间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矛盾,可能就是一时想不开,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但实际上,当这个事情过去以后,你在回想的时候,就会觉得这完全不值一提。

我记得在我上学的时候,甚至有宿舍同学打架,打得是头破血流,当时咬牙切齿,恨不得“吃”了对方,但最后毕业了之后,大家还是好朋友。

有的时候遇到这种事情,年轻人难免会冲动,一时控制不了自己。但是还是希望大家互相谦让,互相理解,换位思考,不鼓励通过武力解决,毕竟这有伤同学之间的和气。

同学:教授您好,您刚刚所提到的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都是互惠互利的,那存不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它们互相依赖又互相侵害呢?

张教授: 这种关系很少见,但是有,历史上应该存在过。但是这种关系不可能长久,可能在短期内是存在的,如果长期维持这种关系,最后就会演变为“相爱相杀”,关系不能是互相伤害,最多互相利用,互相侵害的关系,最终都会分道扬镳。

而且从进化论的角度分析,这种关系也是不利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种关系经不起进化的选择,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被淘汰,也就不存在这种关系了。

同 学:教授您好,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您,市面上经常有酸奶广告宣称:酸奶里有活的乳酸菌,这是否有科学依据?然后人喝这个酸奶后是不是真的有菌群促进肠胃运动?

张教授: 首先,酸奶里是含有我们平常所说的活菌的。那种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瓶装酸奶是长期低温保存的,确实是活菌发酵。

一般来讲,细菌发酵的最适温度在37°左右,对于乳酸菌而言,温度升高到26°之后,乳酸菌就会出现所谓的“二次发酵”,实际这种二次发酵是不好的。正常情况下,酸奶发酵之后就完成了,里面会富含一些比较容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比如维生素之类的,但是如果经过二次发酵,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再次发酵,这个时候产生的可能就会是有害物质。

所以要想喝真正的酸奶,就要买那种瓶装的。市场上那种常温保存的“酸奶”,基本上都属于调味奶,里面没有多少有效的活菌。

但是在酸奶制作方面,我不知道现在的技术有没有进步,可以把这个活菌固定下来。因为现在在医院里有一些菌是可以常温保存的,但是这是作为药物来使用的,生产成本比较高。我不知道它会不会运用到酸奶制作中,毕竟酸奶几块一瓶,值不值得企业、商家这么去做?我不太了解。

同学:教授您好,您刚提到的企业需要合作,人也需要合作。但是生活中也有另一种说法:人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去完成工作。个人感觉有的时候合作的效率会低一点,那请问是合作完成好还是独立完成好?

张教授: 合作与独立,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刚刚我们讲过,你首先是要提高的是自己个人的能力,合作的目的是利用别人比你强的地方,取长补短,和你一起来完成工作。

比如说我们做科研,现在也讲究合作。有的同学擅长做实验,有的同学擅长做数据分析,这两位同学合作,肯定事半功倍,比各自独立完成的好。再比如现在出现的生物信息学,就要和我们传统的实验科学联系到一起,各自利用,取长补短。

我知道我们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认为自己很强,但是一个人再聪明、再强,他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有的时候,有些工作不合作是完不成的。

现在就全世界来讲,都要讲合作,虽然最近美国和中国在打贸易战,美国发动这场战争当然有他的战略考虑,但实际上世界就像一个地球村,谁也离不开谁。那我们国家为什么敢跟他对着干?那就是因为我们有我们的强项,美国还需要我们,不是他想踢开就踢开的,在这场贸易战中,中美两国都不可能完全不受伤害,所以“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同学: 教授,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寄生关系属于共生吗?

张教授: 寄生属于共生关系,它属于偏害共生,像我们刚才说的婚姻关系的最后一层次。但这个共生,主要是广义上的共生,就是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

我刚才给大家举的那些例子,那叫互惠互利共生。寄生它也属于这种关系,但是这种关系肯定是不长久的。比如我们体内也会有一些寄生虫,会通过吃药来去除。生物也是这样,你想寄生在一种植物上,那这种植物肯定会想方设法把寄生物去掉,它会进化出某种能力来对抗寄生物。

同学: 教授,之前有在新闻上看到:怀孕时检查是双胞胎,但是生产的时候却只有一个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张教授:我想会发生这种情况,应该是母亲的营养不足以维持两个胎儿的正常生长。换而言之,可能一个胎儿的营养被另一个吸收了,可能有人会理解成两个胎儿在竞争,但实际上最终的原因还是营养不够。如果营养充足,别说双胞胎,四胞胎都能生下来,这都是在医学上有案例的。

同学: 教授您好,我想问一下,如果害虫和益虫是共生,那除掉害虫的同时也要除掉益虫,这该怎么办?

张教授: 如果是这种关系,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说蚜虫,过去在农田中,我们一般使用的农药,一种专门针对蚜虫的农药,它可能对其它的虫类没有伤害性,但对于生态环境来讲肯定是不利的。现在国家对于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不管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都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进行。所以现在农药也在逐渐被禁用,多会采用一些生物方法来解决。比如说利用捕食关系,通过培养天敌这种方式来起到一个杀灭害虫的作用。

同学: 教授,还有一个关于转基因的问题,网络上也有各种各样的传言,我想问一下转基因是不是不好的?

张教授: 目前,关于转基因的争议更多是一种商业炒作。从科学上来说,没有发现直接的证据说转基因是有害的。你们在网上看到的一些东西,不见得都是真实的,可能过分夸大,危言耸听。

美国去年做过一次调查,最开始在进行调查的时候,大概有百分之六十几的人支持转基,然后他们把这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几的人召集在一起,让他们去咨询转基因方面的专家,他们通过咨询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转为支持的观点。他们为什么会反对?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所以他们就会对其产生恐慌,觉得转基因很恐怖。了解之后,便会觉得转基因也不过如此。

实际上,对于转基因,我们能够进行人为地操作控制。比如说转基因大豆,在此之前,在所谓的转基因技术之前,它们的先辈,或许都已经进行过转基因。比如说我们大家吃的小麦,它是六倍体。六倍体是什么呢?它的祖先是来自于三个不同的物种,然后它们在某种自然条件下可能是雷雨,或者其他,现在已经无法追溯,某种原因使他们杂交到一起,然后存活下来,最后变成了这三个物种的基因组合体。这实际上就是转基因,对这三个物种里面任何一个物种,它都是转基因。

对于转基因,我们不能偏听偏信,不能一概而论,运用所学知识具体分析,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还有问题的同学可以在结束之后和老师私下交流。非常感谢张春雷老师细心、耐心的回答,想必大家一定都深有感悟,收获颇丰。这一期以“生物共生的智慧”主题的“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活动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我们要努力将张老师分享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努力成为一名外塑形象、内具品质的优秀当代大学生。

最后,再次感谢张春雷教授的到来,也感谢大家的参与。请大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