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有约

妙语连珠


主持人:尊敬的周慰教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咖啡时光• 教授有约”,我是主持人王晓宇。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欢迎周慰教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与大家畅谈,度过一个美好的下午。

“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活动是由学工处主办、学生发展中心承办,定位于教授与青年学子分享成长历程、共话青春梦想的创新性校园文化品牌。该活动旨在通过各领域颇具声望、有影响力的名师与同学面对面交流,在咖啡品味中畅谈理想,让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学者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聆听长者治学经验与人生智慧,当面请教自己的学业和人生困惑,实现文化引领。本期“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是第九十四期,本期的主题是“核心素养与未来挑战”,我们请到的嘉宾是周慰教授。(鼓掌)

周慰,硕士生导师,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江苏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创新研究所所长,美国纽约大学宾汉姆顿大学终身名誉教授,美国Chapel Field Christian High Schools名誉校长,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首任校长,原镇江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原镇江国际学校执行校长。

说了这么多关于老师的介绍,那么大家是不是更想了解老师呢,下面由我们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讲话。(鼓掌)

周教授:非常感谢今天的活动给予我这样的机会,能和不同学院的学生坐在一起交流。我选择“核心素养与未来挑战” 这样一个话题,主要是源于我最近在给大三学生上的一门课——《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之研究》,发现每次上完课,都有很多学生围着我,纠结于考研和找工作?

在这之前的三个礼拜,我坐火车从北京回来上,晚上迷迷糊糊睡着了,我旁边有两个跟你们差不多大的姑娘谈到徐州,我隐约地感觉她们在谈论“教育”。

快下车的时候,我就问她们:“你们是老师吗?”

她们回答:“是的,你也是老师吗?”

我说:“是的。”

她们说:“我们一看你就是老师,你的面前摆了一本书,那本书明显就是老师看的书。”

我接着问:“你们在哪个学校做老师?”

她们想了会儿,说:“其实我们不在学校里做老师,本科毕业后我们自主创业办了一个教育机构,现在这个机构拥有了500多名学生、6000名专职老师。我们这次到北京去,就是去参观、考察和学习的。因为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我说:“孩子,你们真的很有勇气。”

她们又对我说:“其实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就有了这么个想法。我们几个好朋友,不打算去找工作,而是自主创业,一路走来虽然很艰难,但是也取得了成果。”

回来后,我转念想,现在的大学生一定有很多想法、梦想和未来的规划,我们究竟应当以怎样的核心素养去迎接未来的挑战,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这个话题的原因。

再者,我有比较多的机会去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进行交流学习。我去了美国六次,先后八次进出纽约,但是我不知道自由女神像是多么的婀娜,也不知道华尔街是多么的富贵。我去美国主要看的是学校,去和那里的校长交流、和老师交流、和学生交流。我在寻找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性,也在寻找中西方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虽然我们东方有很多宝贵的地方,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西方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

举一个例子,其实这件事情我到现在都没找到答案。我参观过很多美国的高校,甚至我在一所高校和孩子们交流互动了七天,第一个感到奇怪的地方是,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我没有看到男生女生在谈恋爱,因为这在我们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很常见,到谈情说爱的年纪,怎么他们就没有呢?可能也有,但至少我没看到。

第二个我觉得奇怪的地方是,美国校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匆匆来、匆匆去,他们好像有永远忙不完的事。当然这种现象现在在中国校园里也渐渐多了起来。我曾经“偷拍”了很多美国的学生,人手一个电脑,在校园一角忙碌。为什么用“偷拍”这个词呢?因为如果我不打招呼就拍他们,显得不尊重他们的隐私,如果打了招呼,感觉又有作假的成分。但是我十分好奇他们究竟在用电脑在干什么?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在座的各位,在这些用电脑的孩子中,没有一个是在打游戏。

那么,他们在追求什么?我们在追求什么?差距就体现出来了,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孩子们,时代正在悄然改变,中国也在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庆幸的是,你们不仅是这天翻地覆变化的见证者,也是这天翻地覆变化的建设者、参与者和奋斗者。而我可能已经错过了这个大好时机,正在渐渐老去。中国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从世界的边缘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而且正在逐渐走向舞台的中央,这是一个趋势,这是一个变化。

所以我就想到了杨振宁教授,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我们现在进入21世纪已经整整18个年头了,但是杨振宁教授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他就预言:21世纪一定是属于中国的。但是在那个年代我们都不敢相信,现在也不过是过去20年多一点的时间,中国就已经逐渐地走向世界的中心,这是一个时代的变化。

我还在想,中国怎样才能真正地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心呢?我们回顾一下世界历史,哪些国家曾经走到过世界的中心?我们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走在世界舞台中心并且引领世界发展的是英国,是什么成就了英国呢?原因有很多,不可否认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它率先进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末,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有了电和磁的转换,“电气时代”来临,这次的发源地是在美国、德国,然后是英国、法国等等这些西欧的老牌帝国,因而在那个年代成就了这些帝国,让他们走进了世界舞台的中心。美国虽然紧随其后,但那个时候美国还不处于世界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现在有很多专家认为我们依旧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年代,也就是计算机信息化的时代,而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源地成为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并且现在还是世界舞台的中心。

孩子们,其实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你们知道要归功于谁吗?我认为要归功于当时像你们一样大的学生。回顾那个年代,其实那个年代有个著名的大学叫斯坦福大学,上个世纪70年代,斯坦福大学在全美、全球的地位,可能和我们江苏师范大学在全国的地位差不多,那个时候的美国人把斯坦福大学嘲讽为乡村大学,这个大学一直没怎么出过名,后来出了一个美国总统——胡佛,才让大家对这个学校有所了解,可惜这位总统在位期间无所作为,早早谢幕。

但是上个世纪70年代,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副院长敏锐地察觉出斯坦福大学空地的利用价值,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想法,号召斯坦福大学七十年间的校友重回大学,把那些空置的房间无偿给他们使用,但他们需要和大学里的老师、学生交流。如果交流出好的点子,特别是有创意的点子,大家一起投资助力。所以就刮起了一阵大学生和教授、投资人的头脑风暴,致力于大型计算机的小型化和便携化,于是便有了硅谷的雏形。美国通过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处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引领着整个世界的发展。

我们回望历史,中国要想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那我们一定要迎接正在酝酿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大家知道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以什么样的技术为标志呢?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就是量子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和绿色革命。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一点没错。中央耗巨资去建设造雄安新区为绿色化、智能化城市,还有“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国目前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希望中国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发源地,从而让中国真正地走向世界中心。

孩子们,你们正处在这样的关键时期,你们要准备好迎接未来的挑战,不愧为时代的弄潮儿,这是我的感悟。谢谢大家聆听,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主持人:谢谢周慰教授的独到讲解。其实今天想参加我们“咖啡时光•教授有约”的有很多同学,但由于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我们只好选取了各学院的学生代表,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交给在座的同学们,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举手向我们的老师提问。

周教授:我非常喜欢和孩子们交流,大家可以踊跃发言。

同学:老师您好。我来自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师范专业,看到今天的主题有“核心素养”四个字,我就想到:我们院举办的“数学核心素养”高级论坛活动,主要探讨“数学核心素养”的问题,也是由于是教育局新出台的文件,所以大家对这个“数学核心素养”都不是特别了解,我想听听周教授您的看法。

周教授:这个问题非常好,关于“核心素养”的问题,最初是西方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研究一个学校究竟应该培养一个孩子哪些方面的能力。后来由这个话题渐渐地引申出“核心素养”,渐而推向全球,然后就推广到现在各个学科教学中。

目前,中国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正在研究,但是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出来了。刚才这位同学问,在教育中,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或者数学工作者,他的核心素养应当是怎样的?这是比较专业的问题。其实我想,作为我们大学生,迎接的是未来的挑战,你们认为应当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大家心里肯定都有一个答案。

关于像数学老师的核心素养的问题,比较专业化,我觉得在这里没有必要探讨过于专业化的问题。比如说马上就要工作了,你是做老师呢?还是做创业者呢?还是做公务员呢?你还是进公司呢?我觉得要结合你的个人想法具体去谈,你认为应当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我们可以来共同来研究探讨。

数学的核心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像逻辑推理、抽象思维、数学建模等等,抓住一个对我们有心灵触动和震撼的方面,而不是过于学术化的核心素养,应该是很生活化、现实化的核心素养。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同意我的观点,可以继续发问。

同学:那好,我们不纠结于这么专业化的问题,换一个问题,现在我们谈“核心素养”大多是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然后我再想问一下教授,在教育系统里,作为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

周教授:这个问题提得也非常好。其实,这位同学谈了一个很大的话题,这个话题大到现在为止我们都还在研究。

我们一般都谈学生的核心素养,很少涉及教师的核心素养,其实只谈论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谈论教师的核心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很难构建出来的。理由是你是老师,学生是以你为榜样学习,你的核心素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塑造出学生优良的素养来迎接未来挑战。

所以我认为这位同学谈的话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如果你问我教师应当具有怎样的核心素养?我想说我有这几点感悟。我觉得首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给孩子们的素养,我觉得应当具备这样几个重要的要素。

第一,你要让你的学生们知道,你是一个意志力坚定的人,敢于迎接困难,挑战困难。让学生们和你在一起,能感受到你的力量,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推委,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素养。

第二,我认为作为人民教师,在你和学生的相处当中,你应当展现出你的亲和力和包容心,愿意倾听来自同学们的心声,并且学会移位思考。

在这个地方,我稍微展开一点。作为我们中国人,特别是作为我们中国的学生,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国学生,在思维品质上,我是提倡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独生子女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因为你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在你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满足你的各种要求,因而你更多的是获得,很少考虑给予。所有你的童年不是没有爱,而是爱太多,生活在一个富爱的环境中。

如果在家庭教育中,长辈不懂这个规律,无条件地满足你,在你的思维里就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一种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品质。当你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只会埋怨别人,逃避责任,那么这必然会影响你未来的进步。

其实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一味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可能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的径。因此,当你作为一个老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呼声,和孩子平等地交流,移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为他们思考问题。我觉得这种思维品质也是一种核心要素,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我再举一个例子,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的中学里,一个班级的核心人物是班主任,若干年以后,你们可以把校长忘记,可以把任课老师忘记,但是最不能令你们忘怀的就是班主任。因为在中国教育里,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德育引领者。你们听说过美国的学生有班主任吗?美国学生是人手一个课表,没有行政班级,你们可能觉得他们很幸福,其实不然,美国的孩子下课了几乎都没时间上卫生间,路上不跟你打招呼,不是不尊重你,而是没有时间,他们要去赶往新的上课教室和一帮新的同学在一起上课,这在中国完全是不可想象的,学生在校园里到处奔波,无拘无束。美国的孩子虽然很自由,没有“约束”,但是很尊重规则,美国有一个规定:如果学校有50或100以上的学生,必须配备一个专职的人生生涯策划师。这个老师不用上课,专门负责和学生沟通,利用任何可利用的时间和地点来和你沟通,帮助你排忧解难,帮你设计未来方向,他完全是个设计者,而不是一个谈话者,更不是一个教训者。

因为我做过校长,曾经对我的老师们说,当你的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你万万不要这样讲话——“下午第三节课到我办公室来,我要找你谈话”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假设你是这个孩子,早晨一来就被通知下午班主任找你谈话,你们说这个孩子一天还有什么心思上课,这一天就毁掉了。但是班主任换一种方式讲,“孩子,我最近发现你什么地方取得了进步,为了你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愿意下午和你的爸爸妈妈来我这边,我们为你开个小型的研讨会,为你的未来进行一个详细的策划,好不好?”你们都是孩子们,如果你的班主任这样跟你讲话,你开心吗?我们变谈话为策划,让孩子开心地接受。

我做班主任带高三孩子的时候,高三的最后一学期的早自习,我是不进班的,我的学生也都知道我的这个习惯,我会在教室门口摆一张桌子和一把凳子。然后学生主动约我谈话,注意不是我找他们,我按照先后顺序,逐一交流,哪怕是交流10分钟。结果我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平等的交流,甚至有的孩子会说:“等了三天了,怎么还没轮到我?老师你跟前面的同学稍微说短一点,我要跟你谈话。”所以我想说,其实和孩子对等的交流,学会移位的思考。有了这种素养以后,你会用你的行为传递给学生,你的学生也会受益终身。

第三,作为教师的核心素养,我认为要亲近学生,脸上永远要有一个灿烂的笑容,永远保持一颗童心。这样,孩子们就愿意走近你,如果孩子们看到你绕道而走,你别认为这孩子没有礼貌,一定是你平时太凶了。

当然作为教师,还有很多的素养,只是我认为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困难的勇气,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你的力量;学会和孩子们零距离地交流,学会移位思考,让孩子们不要总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与他人分享感悟;教师作为孩子的守护者,要给孩子浓浓的亲近感,和蔼儒雅,而不是一遇到事情,就眉头一皱,或者暴跳如雷。我认为这样的三种素养会慢慢地影响你的学生,改变你的学生,从而使你的学生形成他们自己身上的核心素养。

同学:谢谢老师,我会努力把你说这几点运用到我将来的工作中去,努力做到这三点,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周教授:同学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问?

同学:周教授您好,刚刚您提到了中国正在孕育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提到了量子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这些方面,但是像我们这一些非专业的同学对这些了解很少,那我们如何能够更进一步、更切实地了解这些领域呢?

周教授:首先,我是这样理解你的观点的,我不知道理解对不对。就是你觉得像第四次工业革命、量子通信技术太专业化、技术化了,我们又不学这些的,和IT没什么关联,应该怎么投入自身?

我刚才讲的量子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第四次工业革命会带来很多的产业变革和社会变化。你去研究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现不是说你懂“电”的,才能够投身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是这个概念。而是我们要认识到我们的国家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发展,抓住时代的脉搏。

比如说我是社科领域的,我是文科领域的,这些其实离工业革命并不是很远,只是站在独特的文化视角去看待未来世界的变化而已,我们的视角也是我们投身进去的一个重要方面。再比如我们在创新创业中,这些现代科学技术能起到怎样的作用?你要去思考,你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所以它离我们不是很远,其实很近,已经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的生活。

而且,我们的党正率领着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正在孕育第四次工业革命,因而在新时代到来的时刻,无论我们从事的职业和它有关无关,时代都给了我们很多的机遇和奋斗空间。我们要了解这些,要迎接这种变化给人带来的素养要求,因而我们才能自觉地投身其中。比如身处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了解世界的渠道多种多样,要学会仰望星空,不能说我是人文专业的,工业革命离我很远,就自我封闭,而是要自觉主动地把它和自身联系在一起,不断拓展自己的眼界。眼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他所能到达的境界。

同学 :老师您好,我是化学师范专业的,今年大三,明年大四就要考虑就业的问题,但是现在教师行业非常热门,本科生、研究生都想当老师。我也了解过一些学校的招聘条件,很多都是优先考虑“985” 、“211”名校的学生。我想问一下,作为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用什么方式来能更好地和他们竞争?

周教授:这个同学的问题很现实。首先你刚才谈的“985”、“211”名校的学生有很好的社会口碑,这个不得不承认,这是存在的一种“现实”。作为招聘者,都希望招来的老师具有较高的素养,因此当一个“985”、“211”的孩子和你同时站在招聘者面前的时候,他的反应肯定是不同的。

但是我想说,“985”、“211”的出身真的能在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吗?我看未必。因为我们在招聘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特别强调公平,不许特指招聘“985”、“211”的,竞争的过程也有规范的流程,考试是层级筛选的。

比如说今天这个学校准备招10个老师,一般来报名会远远大于10个,可能500,甚至可能达到1000。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报名,校方是不能拒绝你的。考试是公平的,批卷是公正的,成绩是公开的,可以说流程非常规范,只要你考得好,你就能脱颖而出。再具体一点,我们只招一个化学老师,我们会初步选出100个人,再按1:10的比例选出10个优秀的学生来面试,最后只选一个。面试包括一个重要的环节——试教或者说课,专家团队给你评分,根本不知道你是哪个学校的,所以它是公平的。

如果你能在笔试中胜出,你的面试就能够走得很远,尤其是在试教中发挥出你的特长,你就是佼佼者,你就能赢得这个岗位。因此我想说的是,“985”、“211”的出身固然重要,但是现在很多的竞聘流程是公开的、透明的、规范的,因而只要你足够的优秀,即使是出身豪门的人,你也一定能战胜他们。所以不要因为他出生豪门,你就害怕被他淘汰,而是要更加努力奋斗,成为更为优秀者,完全有可能战胜他们。

所以你要充满自信,我也见到很多清华北大的孩子,比如说我曾经招了一个南大毕业生,他不是师范专业,但想做老师,自学考取教师资格证书,那个时候的招聘还没有现在的这么规范,我们看这个孩子还不错,我们就录用了。结果实践证明,他教学授课根本不行,学生根本不喜欢他,后来不得已又把他送到另外一所学校。

未来的竞争不是学校品牌的竞争,而是人的竞争,是素养的竞争,只要我们有勇气,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其他的竞争者,赢得属于我们的空间,

主持人:教授您好,我有个问题想问你,前段时间我关注了一个节目叫《最强大脑》,里面有一位选手令我印象深刻,他叫杨易,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却只做一个小学数学老师。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有一些人认为随便找一个人来都能教小学生,我想问您应该如何认识小学教育专业?而且现在小学教师行业非常热门,我们应不应该深造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们最应该具备哪些品质为什么有人平台很高却愿意屈身做我们这个行业?

周教授:非常感谢主持人问的这个问题,这些都是你的心声,更有现实意义。她的这个问题由几个小问题组成,我逐一来回答。

首先,第一个小问题问是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做小学老师,我忙了四年的小学本科教育,期待能够从事小学教育,一下子就变成人人都可以从事的职业,感觉有点沮丧。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的价值和地位是怎么被别人认可的吗?五个字——“不可替代性”。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只要你所产生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你的地位和价值就能够充分地显现出来。

其实,我要讲的是:教育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事。我和你一样,我最反感的是:有些为官者在大会上作报告,我是负责工业的市长,发展农业我是外行,宣传我也不懂,但我是受过教育的人,在教育方面,我总有发言权吧。听完我就想走,教师,特别是从事专职的教师,他有着极强的不可替代性。

因此,人人都能做教师的情况只存在于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但在那种氛围下,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甚至是毁了一代又一代人,现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规定所有想从事教师的人都必须参加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就是要让人知道这叫是“专业”,教师具有不可替代性。

有人一直认为,小学老师不就是教“横撇竖捺”、“1+1=2”,你可能我也行,但是你懂“教育”吗?因此你要充满自信,你从事的职业不是人人皆可做的,而是不可替代的。

然后,第二个小问题是现在教师太多,竞争太激烈。其实恰恰相反,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在中国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目前是一个“稀缺产品”。

你知道中国现在的教师的缺口数额有多大?特别是“二胎”政策以后,现在整个民生工程有两件事情跟不上节奏,一是幼儿园、小学校舍远远跟不上,人口的增多和百姓的诉求,各地政府都在克服种种困难,投入巨资建造学校。二是教师数量不够,所以师范生的比例未来只会逐年增加,现在还不是人才过剩的时代,只是可能存在区域的竞争,比如说苏州招聘100个教师,结果发现有10000个人来报名,苏州是人才高地,开放程度比较好,现代化程度也比较好,又靠近上海,可能是人人都追求向往的地方,所以竞争激烈。但是反观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是正在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如果你去报名,你就会发现竞争者不是很多,从大局上看,教师还是稀缺的,我们不能被局部区域的假象所迷惑。

最后,第三个小问题是清华大学毕业去当小学教师,专科学校毕业也可以当小学教师,平台差距有点大。我们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其实,我觉得教师是一个比较崇高的职业,尤其是我做了一辈子的老师,从事基础教育40多年,为什么我觉得教师崇高呢?谈谈我的心路历程,我做了40多年老师,特别喜欢上课,不喜欢做校长,我就喜欢做老师。因为人的价值是在于别人对你的认可,而人民教师在这一方面最容易得到满足,因为你每天都要面对学生,每天都要站在讲台上,这是一种自我的展示,在展示中,赢得孩子们的认可和信任,从学生对你的尊重程度,获得你人生价值的提升。

随着你一年一年教下来,你的学生越来越多,换句话说就是“桃李满天下”,你就会为你当年的付出而感到欣慰,作为老师,最值得幸福的事莫过于若干年以后你的学生来探望你。所以我特别欣赏习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青春是干什么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非常有哲理,青春是你们的,你们是用来奋斗的;青春也是我的,是我是用来回忆的,你会有满满的收获感。

教师每天会从事不一样的事情,看上去都是教书,机械式的重复劳动,但你每天教授的内容是不同的,每天遇到的孩子也是不同的,哪怕是同样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状态,因此你每天都要处理新的问题,生活于你是新鲜的。

在培养平台上,清华大学毕业从事教师,普通高校毕业也从事教师,他是能从事教师,但他能否成为一名好的教师?我们要打问号;能否从一个教书匠升华为一个教育家,我们还要打问号。

也许你接受了不同的师范生培养体系,在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或者其他职业学校都学习过,那只是不同的教育培养时期,如果你有崇高的情怀去从事教师工作,你可能会走得更远,这完全是一个人的素养所决定的。

同学:教授您好,刚才我的直系学姐问到了教育方面的问题,我想问一下,如果一个孩子特别认真,但是就是成绩没有起色,我们应该怎么对待?

周教授:这个问题也非常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不想把它展开,如果要把这个问题讲透,可能要会讲很久,里面有深刻的原因。不同的孩子,成绩有好有差,表现也有好有差,作为人民教师,应该怎么对待?

其实,就像刚才第一位同学讲的一样,人民教师的素养决定着孩子培养的好坏,我觉得这个是有因果关系的。第一点,我们要包容孩子的错误。每一个孩子都是在试错中成长的,同样,老师也是在试错当中才慢慢地成长为老师的。因此当一个孩子有一方面欠缺的时候,我们真的是要包容。

第二点,教师的教育的理念。我们要孩子好,什么叫“孩子好”?很多老师认为所谓“孩子好”首要的就是成绩好,然后听话乖巧,遵守纪律等等。我们先谈成绩的问题,知识的获得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元素,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孩子学会知识,但它不是所有的元素,我以为让孩子学会知识也不是最重要的元素,我个人认为是我们怎样去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可能是我们教育最为核心的要素。

我讲一个案例给你听,我有一次去美国参观一个公立学校,对方校长带我参观了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一些地方,在下午3点的时候,对方的校长说:“周校长你还愿意看看另外的一个教室吗?”我说:“只要你带我去,我十分乐意。”我们走到了另外一个教室,孩子们,你们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吗?我看到了这间教室里有五个孩子,却有将近十多位老师。这五个孩子,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智力有问题,他们和你打招呼,看你的眼神都有点不对劲。于是我问校长:“为什么把他们集中在一起?”校长回答:“这些孩子平时都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上课,但是由于智力的问题,我们老师对他们都特别的关注和关心。下课后其他孩子正常回家,而他们会留下,我们安排老师再给他们慢慢辅导。不仅是辅导知识,更重要的是交流沟通。”

不难发现,他们对待这样的孩子倾注的更多是爱。然后我还参观了教师的办公室,在办公室的一角有一个封闭的地方,用门板隔开,一般外人是不好进去,因为我是校长,所以校方允许我进去,由于我不太懂英文,不知道美国老师在黑板上画的什么,询问后告诉我,黑板上描绘的是老师的上课情况,针对有问题的孩子,分享自己处理办法以及和孩子的交流过程,如何让他慢慢成长,和其他老师一起交流、探讨。

因此我们讲,究竟孩子“好”和“坏”的标准是怎样的?其实我们老师是很重要的,如果仅仅以成绩为标准的话,那有些孩子在我们生活当中可能就属于坏孩子,但我认为成绩不能够决定他终身,而实我们要从内心包容他、理解他、呵护他,帮助这些孩子慢慢成长。所以,我们教师的理念、思想、觉悟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方向。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同学:同意。对于那些不是特别优异的孩子,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耐心和关爱。

教 授 :对。其实我做老师这么多年,在我眼中就没有差的学生。“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都是天真可爱的,我举一个我年轻时候的案例给你们听。

现在这个孩子应该和你们的父辈差不多大,他叫贾游,做学生的时候非常调皮,我是中途接手这个班级的,所有的老师都跟我讲,这个小男孩很调皮,“人见人恨”。有一天,他犯错误了。我对他说:“贾游,你怎么回事,你家在哪里,我要到你家去和你家长交流一下。”他当时吓死了,非常害怕老师家访,其实我就是去简单的了解一下他的家庭情况。

第二天,我吃完晚饭就去了,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有空调,就坐在马路边上,他爸爸是个普通的劳动人民,没什么文化。一见面,我还没说话,他先说了孩子的种种不好行为。我当时就很气愤,说:“我现在才知道你家孩子为什么表现不好,原来都是你说出来的,你是他的爸爸,孩子是你生下来的。我今天不是来告状的,是来和你谈孩子优点的,这个孩子有很多优秀的方面,比如重感情、讲义气、爱打抱不平。你现在把眼睛闭起来想想,从你的儿子来到人世间,他给你带来的快乐有哪些?你给我说出来。”后来,这个家长很感动,说了很多孩子小的时候带来的快乐。

谈完话我就走了,后来贾游到了晚上10点才回家,因为他的爸爸不会教育只会动武,所以小孩子讲义气,其实是有他爸爸的影子的,毕竟是劳动人民。然后,这个家长那天晚上也第一次跟儿子交流,把我谈话的内容都和他说了,后来这个孩子真的变好了,现在是一家企业的老板。

就这一次家访,我从来没说过孩子的不好,但我看到了这个孩子在努力改变。孩子的成绩不能决定他终身,我发现很多曾经优秀的孩子,未来的发展并不成功。因此,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优秀的那些方面,问题是我们能不能看到他优秀的方面,能不能用我们的教育理念来正确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

我还有一个比喻,一个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小树苗的成长,小树苗一开始是向上长的,但是后来慢慢会向左或者向右倾斜生长,孩子也是一样,如果他有了一些不好的品行,就会往这个不好的方向成长。如果是树苗,很简单,拿起剪刀剪掉就可以了,可是孩子是人啊,你不能像对待树苗一样,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认为要在他的身上挖掘出一个优秀品质,再想办法让他扬长避短,表扬和鼓励孩子。

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可能就具备这样的素养,学会看到问题孩子的长处并且让孩子自己珍惜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这样会使我们的教育变得成功,也会少很多的烦恼。

同学:谢谢教授。

周教授:最后,我再分享一点,我一直搞不懂美国大学是怎么招生的。实际上美国没有高考,用的是申报原则。美国人上大学提供三样东西,一是高中的成绩单,二是要写一个个人陈述,三是你高中阶段比较好的事迹材料,就是综合素质评价。比如我想上哈佛,就把三样东西寄过去,哈佛的招生官一看孩子优秀,直接录取了。

不像我们采用高考制度,江苏的考生没有420分以上,别想上清华北大,没有380分以上,南大、东大的门都不会让你进。而我们的评价系统就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演变为冷冰冰的分,当你们的材料到高校的时候,我们根本看不到你的人,只看到某某358分,这种评价体制是有问题的。

而美国的招生制度,招生官看到的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么招生官究竟选择具有怎样素养的孩子进入名校呢?我和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招生办主任交流过这个问题。

我举例说明,比如这个学校招收1000个学生,报名的可能有50000人,先通过材料筛选,按照一定的成绩标准留下5000人,然后招办主任在5000人里选1000人,他们怎么选择呢?就是看孩子身上有没有未来领袖的气质?什么叫“未来领袖的气质”?其实很简单,通过孩子的经历,判断他有没有挑战自我,并最终战胜自我的经历,如果一个孩子能够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那他就已经具备了领导能力,从而就具备了未来领袖的气质。

我把美国大学评价学生素养的方法分享给在座的各位,对你们有启发吗?你们能不能不断地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赢得自我?能不能加强自己领导力的培养,能不能成为未来行业里的领袖人物?

不管你是毕业于“985”、“211”,还是江苏师大,还是专科学校,甚至没上过大学,只要有这个气质,你就一定能赢得未来的挑战,赢得你灿烂辉煌的未来!(热烈鼓掌)

主持人:非常感谢周慰老师细心、耐心的回答,想必大家一定都深有感悟,收获颇丰。这一期以“核心素养与未来挑战”主题的“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活动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我们要努力将老师分享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努力成为一名外塑形象、内具品质的优秀当代大学生。

最后,再次感谢周慰教授的到来,也感谢大家的参与。请大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