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有约

妙语连珠

主持人:尊敬的丁峰教授,亲爱的同学们:

家下午好,欢迎来到“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活动,我是主持人夏欣。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学生,欢迎丁峰教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与大家畅谈,度过一个美好的下午!

“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活动是由学生处主办,学生发展中心承办,定位于教授与青年学子分享成长历程、共话青春梦想的创新性校园文化品牌。该活动旨在通过各领域颇具声望有影响力的名师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在咖啡品位中畅谈理想,让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学者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聆听长者治学经验与人生智慧,当面请教自己的学业和人生困惑,实现文化引领。本期“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是第九十七期,本期的主题是“提高艺术素养,感受美好生活”,我们请到的嘉宾是丁峰教授。

丁峰,江苏高邮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任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校一级学科设计学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

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教授演讲。(鼓掌)

丁教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在这里,谈不上演讲,我们就是坐在一起,喝一杯咖啡,谈一谈关于“提高艺术素养,感受美好生活”的话题,让大家真正提高对艺术的认识。

你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里表现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不太重视艺术教育。可能是学校领导基于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怕大家因为艺术影响文化科考试,普遍认为艺术不重要,视作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所以,造成了现在绝大部分学生的素质中艺术素养偏低的问题。

这个不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也不是整个中小学的问题,北大、清华也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可能高考理科状元连什么是“美”都不知道。

“美”究竟是什么?吴冠中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了学生发展的方向,导致了我们的审美出现了问题,做人的行为准则出现了问题,想象力和创造力出现了问题。

比如说大家的审美出现了问题,现在不仅是社会,高校也是这样,不知道什么叫“美”。很多人乱穿衣服,穿的不伦不类,其实从国际标准上来看,你们可能对服装服饰不是很了解,知道正规的服装最多是三种颜色的人很少。

2014年,我去美国的高校访问,对比中美学校学生的衣着打扮,发现中国学生穿衣服很随意,尤其是我们美术学院的学生,穿个拖鞋、大裤衩就去上课。但这在国外是不允许的,学生见老师绝对是要穿西装,打领带,穿皮鞋。如果你不讲究这些,你就是不礼貌的。但是我们中国有多少学生能做到呢?而且你们是社会的精英,社会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所以我们国家很缺乏对“美”的认识。

如果一个人的审美出现问题,那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就不知道如何去享受美好的生活。人一旦缺失了“美”,那他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欧洲的别墅门前都有一块草坪,很多家庭每周都会雇人打理,把草坪变成绿色的地毯。反观我们中国的别墅,门前的草坪都种上了青菜萝卜,把原本美好的居住环境变成了一个菜园。当然这可能跟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关系,比如我们自己种植蔬菜,绿色安全无公害,同时在家也可以通过种菜来进行身体锻炼。

个人不懂审美,他的破坏力就已经很严重了,如果领导干部不懂审美,那他的破坏力更惊人。因为很多城市都有古老的建筑,只要领导在规划图上画一个圈,那这栋老房子就没有了。有一次,我和法国的一个博物馆馆长聊天,只要一栋建筑在法国存在了50年,那它就是文物,谁要破坏它就是犯法,直接进监狱。而在中国,屹立了500年的建筑都可以照拆不误,很多城市几千年承传下来的建筑文化,一夜之间荡然无存。当然了,现在的政府官员好多了,都懂得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比如过去的徐州,各种颜色的房子都有,杂乱无章,毫无美感。但是上届的市长市委书记懂艺术,进行城市改造,现在就比较美,有一个城市的面貌。无论你是一个平民,还是一个官员,不懂审美,太可怕了。

下面谈谈艺术教育的教学性,在国外,大学生一入大学,首先要进行艺术教育,修读艺术类课程,晚上安排很多讲座。国外没有军训,国外对体能素质的教育是合理的,选择一门有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网球、保龄球等,根据课程安排,时间自由选择早晨、下午、晚上,也可以是周末,国外的艺术教育非常注重人性化。艺术素养的多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人生未来的发展,不然你就是一个只会死记硬背的人,没有任何的想象力、创造力。

我们老师有时候在一起聊天,中国这么多年的教育让我们都赢在了起跑线上,却输在了终点线上。一个计算题,国外的学生可能要用到计算器,而我们心算口答出结果,有用吗?别的国家有那么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只有一个屠呦呦。中国人是比较聪明的,但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这么多人获奖?我们都是死记硬背,我们的学习方式有问题,缺少想象力,真正的能力又提高了多少,所以中国只能制造,还不能创造。

当然,我们可能对艺术很难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我们教授美术专业的学生技法,指点欣赏角度,有时候都只能看个大概。艺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要经过长期的关注,要从小培养。比如说音乐,小孩超过四岁半,音律感就不好了。所以说,我们中国人还是缺乏想象力的。如果关心时政,从中美贸易战就能看出端倪,中国人有爱国精神,为了民族的尊严,坚持和美国打到底,但是如果真的打到最后,结果很难堪,因为中国没有这些高科技产品。

目前,我们还处在科技的模仿和学习阶段,比如在手机品牌里,苹果是最好的,其他的华为、小米都是在模仿苹果。我曾经和一个苹果创业团队里的留学生有过交流,他们这个团队在背后科研,不是单一传统地研究如何制造一部手机,而是采用学科的交叉共享性,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和技术研发产品。比如手机的触屏,运用的技术原理是热感应,涉及物理、化学。现在很多的科技问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研发问题,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和美国的差距在什么地方?产生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其实,主要是教育问题。但是短期内没办法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中国人有14亿人口,各地的教育情况也不同。当然我们在中国上大学也还算比较容易,毕竟国外的大学也是要通过一定的考试才能进入,也非常困难。

说一个关于我孩子的事情,他从南大毕业后,当时和二十三个同学一起去国外留学,读了三年,还剩下五个人。其他的人或是在国外学不下去了,或是每年超过五门学科不及格,都被学校自动退学了。在国外你想考及格还是很难的,国外的考试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有时候甚至是你无法想象的。我有一年暑假去探望他,他为了一门非主干课程复印了800块钱的资料,如果不看这份资料,根本听不懂课,一个月至少要写两万字的读书笔记,他有一门课叫《艺术品鉴赏》,要去法国、希腊实地欣赏,但是要把去的过程都记录下来,小组一起写读书笔记,然后用PPT的方式呈现给老师。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都没有资格参加考试。我们在座的同学能做到吗?我认为包括我的研究生也没有一个能做到,这就是“差距”。

国外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基本上每周都有讲座,我们学校可能少一些,但是现在也在逐步重视。你们在座的有多少人选修艺术课?对选修的艺术课有过了解和研究吗?可能是出于好奇,也可能是为了学分。我在南艺上学的时候,经常到南大去蹭课,因为南大的艺术课、艺术理论课都是邀请北大、清华、浙大的专家教授来开讲的,南艺也有但是不多,从课程的数量上来说,我可以算是半个南大学生,只是南大没有我的学习记录而已。

所以,艺术和科学一样重要,科学改变世界,艺术美化世界。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这个社会没有艺术,没有美,那将会是多么恐怖!

比如说我们身边的饮食和服装。我们称呼其为“饮食”,而不是“食品”,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它是一门艺术。衣服的原始功能是保暖、御寒,但是服装就不同,它彰显人分个性,牵涉到“美”的成分。所以服装分人群,男装和女装,青年装和老年装,成人装和学生装,这些都是不一样的。一件好的衣服穿出来,不仅仅是好看,还体现出穿衣人的气质和文化品位,所以不知道身份而这些“服装”也是一门艺术。

再比如建筑,这也是艺术,也体现了“美”。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了解过中国的建筑史,中国从民国以后就没有传统建筑了,都是西方的后现代火柴盒式建筑,就像我们的美术楼一样。我们在民国之前的建筑是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从故宫到颐和园,从安徽徽派建筑到江南小镇建筑,无不彰显中国特色,非常具有个性化,非常的美。当然西方的哥特式建筑也美,每个民族、国家都有它独特的个性美,但是从民国以后,我们就没有了,因为我们不考虑建筑的艺术价值——“美”,更多的是考虑实用价值——“住”,结果就是千篇一律。比如我们学校代表性的建筑物是21世纪大楼,但它已经不是“建筑”了,不能叫“艺术”,只能叫“房子”,拍张照片给别人看,能看出隶属哪个单位?位于哪座城市?风格属于哪个国家?显然这些都不能看出来。

一些有个性的大师,生活可以过得平平淡淡,但是他们从未放弃过“美”。我们也常说一句玩笑话,“脸可以不洗,但是皮鞋不能不擦,而且必须擦得干干净净”,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是从中可以看出,“美”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眼前的这个吊灯造型、门窗、窗帘,哪个不考虑“美”?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实用的艺术品,首先我们考虑的是实用性,衣服穿得舒服不舒服,椅子坐得舒不舒服?其次要考虑的才是“美”,功能要大于形式,形式又要服从于功能。比如让你去买一件衣服,这件衣服保暖性能很好,但是很丑,我想你肯定不会买,因为它不美,穿出去不好看。你们对于“美”的追求可能是无意识的,不是刻意的,“美”存在于你们的潜意识之中。

此外,你认为的“美”是不是最美的呢?这就引出了“美”的标准的问题。有人把“美”简单定义成好看,这是一个很抽象化、概括化的概念。其实,我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讲“美”,“美”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表示成你的视觉效果就是黑白灰,通过大小疏密,长短冷暖,最终形成一个具体的、物化的“美”。所以,“美”和“好看”是不一样的,“好看”是外在的,但有时候“美”可能是内敛的,“美”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问题,还是一个内在的问题。

“美”对我们很重要,那我们如何去发现、接近“美”呢?这就需要你长期地、慢慢地潜移默化地去关注生活,这样,“美”才能慢慢地在你心里生根发芽。才能做一个生活有品位的人,不然,你的生活会很无趣,三餐吃饱,无所追求。

生活中,没有美,没有艺术,没有音乐,太恐怖了!就好比你只穿一件破棉袄,衣服很单调,你整个人也会变得很单调,我们要让生活变得优雅精致。“美”可以是专业的造型设计师做给你的私人订制,但是我们大部分人是没有这样的条件的,更多的还是在于自己。但是有一点,别人认为适合你的,未必真的适合你。如同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别人的“美”不代表你的“美”。

艺术强调情感,强调内在的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外在的东西加内在的情感,才算得上是艺术的范畴。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过关于艺术、美学的书?比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我给我的学生上第一节课,就建议他们大学首先要读哲学书,其次是美学书,然后才是专业相关的书。哲学好比知识的树干,美学如同树枝,专业就像树叶。如果说到现在一本哲学书、美学书都没看过,我希望大家回去以后抓紧看,尤其是美学书很浅显易懂,有时候一个晚上,或者一个星期就能看完,而且很有趣。

如果懂得了如何欣赏“美”,有时候到了节假日,就能出去看看世界的美?尤其现在夏天到了,又是一个旅游的高峰期。缓解一下学习的紧张,欣赏一下美好的大自然,各个地方的风俗人情、地域文化,建筑风格、自然山水。其实,每个地方的自然风光大同小异,都是一些山山水水,不同的是人文风景,要提前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融入其中,让自己不屈此行。当你所看到的自然风景与你提前了解的人文风景融合到一起时,你会感到对美的愉悦享受。

但是欣赏人文风景的前提是你到某一个地方去,提前查资料了解当地的历史。比如去安徽旅游,就要提前了解徽派建筑和安徽三雕,徽派建筑的青瓦白墙,安徽的木雕、砖雕、石雕,其中,我最欣赏木雕,非常精致,与皇宫的木雕不一样,非常朴素与亲切,具有人文关怀,每年我都去安徽,每次去这些木雕都令我百看不厌。

以前我就想,在徽派建筑的小巷子里,在下着毛毛细雨的春天最好,打一把雨伞散步,然后到一个小农家闲坐,弄一杯清茶,用手机拍一些木雕。回来我再查资料研究它的工艺,非常有意思。

我到每个地方都是这样,有时候很多人旅游都是简单看一看,回来后只是有印象,却描述不出来。这说明什么?他没有重视艺术修养,或者说他在找旅游这个借口来锻炼身体。那就失去了旅游的价值和意义,毕竟锻炼的话,在家周围转一圈,或者到学校操场跑一圈,何必要跑那么远呢?所以旅游更多的是感受自然的美、人文的美。

现代艺术家罗丹,是现代艺术雕塑最厉害的艺术家,是大师级的人物。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他改变了传统的雕塑,以另一种极具张力的造型艺术,改变了雕塑史过去的面貌。他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经常带学生外出实践,我让同学们拍一些照片,第一张是自拍,然后是拍一些好的风景,最后发在朋友圈里面。当我把我拍的照片给他们看时,学生就会问:“老师,我怎么没见过这样的风景啊?”其实风景到处都是,只是你没发现。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你能不能找一个角度去欣赏面前的景色?有时候就怕“美”就在眼前,学生都发现不了。角度的选取很重要,发现的视角,发现“美”的眼睛,跟平时的关注有关系。“美”可以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美”有时也是实实在在的。

校园的路边都有椅子,但那个椅子是用来休息的,它和“美”没有太多的关系。但像这样的一个椅子往琴房一放,再去看它,就会产生美感,它使用了钢琴键盘的一种元素,并以这种元素制作了椅子,跟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美化了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坐。既有欣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所以你要有想象力,如果没有想象力,绝对不会把钢琴的琴盘与椅子联系起来。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我们怎么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我举个例子,你们现在也可以想一想,如何让一只蚂蚁变成一头大象?大胆地发挥你的想象力,你可能会想蚂蚁和大象有什么关系?你要学会想象,假如有一个黑点,你想象这个黑点是蚂蚁,慢慢放大,变成一个爬虫,无限次地放大,最后得到的一定是大象。就像我们的地球表面上很大,但放眼宇宙,地球就是一个小点,这就是“想象”。

你的想象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这很正常。你在想象的时候不要考虑合理性的问题,也不用考虑正确性的问题,更多的是你要敢想,不要怕失败,不要怕错。就像一个婴儿学走路,哪个婴儿学会走路之前不摔跤的?摔跤是正常的,不摔跤就不正常了,不摔一跤就不会走路,不摔跤就不会长大。所以说不要怕失败,艺术也是这样,想象不要怕失败。

说到“美”,不得不说建筑的美,看看我们中国的皇宫,中国南北的建筑风格各异,北方建筑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庭院方阔,恢宏大气,南方建筑则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是堂屋,外观方正如印,朴素简洁。“美”一定是个性化的,因为各自有差异,才有各自不同的美,如果你们每个人的穿着、发型都一模一样,那就不存在个性,那也就不存在美了,构建“美”的与众不同是“美”的表现。

中国传统建筑之美不仅仅是一座座宫殿楼宇,更是一件件艺术品。在白天,或在黑夜,打开窗户,你看到一座中国的传统建筑,这是一件多么赏心悦目的事情。所以建筑不仅有实用价值,也应该有欣赏价值。

中国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建筑不应该是千篇一律,但中国大城市里很少有一个具有构造性、代表性的现代建筑,好不容易有一个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可惹来无穷的非议,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十分具有个性。

艺术必须具有个性,就像苏州中心,网上嘲讽其为“大秋裤”,虽然骂声一片,但我可以说他们是美盲。这些建筑的设计师是中国第一批敢于创新的人,敢于尝试的人。他们让中国的建筑变得多样化,不再单一。至于有没有瑕疵?再完美的艺术品都会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即使是黄金,纯度最高也就99%,就算99.99%,也不可能100%。所以世间万物都有瑕疵,但是往往让我们看到的都是最美好的一面,但能不能让我们看到一个全新的面貌?这非常重要。

一谈到北京的建筑,脑海里第一反应一定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建筑——故宫,这是华丽的旧面貌,新面貌呢?近30年,北京城哪个建筑让你记忆犹新?至少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可以。让你记忆犹新,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在网上,我希望网友有个审美标准,不要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胡乱评论,人云亦云,这只能说明你是美盲。美盲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是美盲。

像这样的建筑,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城市的雕塑,城市的艺术品。比如说谈到法国,你就能想起来埃菲尔铁塔、凯旋门。一座城市要拥有自己个性的东西。

江苏师范大学有自己个性的建筑吗?钟楼,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变形金刚”。江苏师范大学的人肯定都知道,它还是比较具有特色,楼梯和地砖,简单的黑和白,没有过多的色彩,很干净,极具视觉的冲击力。你看了一眼后,会过目不忘。这也不仅仅是楼梯了,换一个角度看,它也是一件艺术品。如果你能看出来是艺术品,那说明你的审美力、欣赏力和想象力都是不错的。

现在,大家比较感兴趣应该也还是房子问题,再过几年就要走上社会,将来成家立业,房子是是必需品,回避不了,尤其是男生。在中国没有自己的房子,是不行的。

在国外,大家可以租房,因为国外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很完善,每一个人都有社会保障,不会为了生计而忧愁。年轻人如果对工资不满意,他可以选择下岗待业,待业期间拿到的保障金可能比一般工资还高。反观中国,养儿防老、买房养老、存钱养老,非常滑稽。

政府的养老保障体系与整个社会的安全体系息息相关。政府不仅要保证公民的安全,还要保证他一定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不然,只能在老之前,尽可能地存钱,买一套房子,否则生活得不踏实。

现在有了房子后,还面临一个装修问题,过去装修房子就是用涂料粉刷一下,置办一些家具。现在不行了,房子布置的第一原则是色调,不是颜色,要讲究个性和美感。

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大概在20年前,徐州火车站还属于济南铁路局,不属于江苏,当时的技术部长花了几百万把火车站布置了一番,结果让领导臭骂一顿,布置的太差。这位领导和我私下关系不错,知道我在美术系工作,立马给我打电话请我过去补救一下。我当时人在在上海开会,分身乏术,说让我的年轻同事去看一看,其实就是我的学生,和你们差不多大。

然后,我学生看完之后,就跟他们讲了两个小时,后来一问原因,其实就是色调惹的祸。蓝色的餐桌,黄色的座椅,绿色的窗帘,单独看是不错,但是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万花筒,眼花缭乱,看着头晕,而且颜色之间格格不入,没有共性。

所以说专业和非专业的人考虑房间布置是不一样的。你是要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暖色调并不是全部都是暖颜色,同样冷色调也不是全部都是冷颜色,蓝色的色调也并非所有的都必须是蓝色。如果全是一种颜色,过于单一不好,如果五颜六色,颜色太多也不好。

我经常对学生讲,一定要学会配色,经常对他们进行配色能力的锻炼和磨砺。绝对不能红配绿,要把红色降低成黑,绿色降低成灰,红黑绿灰之间就有了共性——灰,它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元素,就会慢慢趋于统一。不要让红和绿紧紧相挨,中间用黑或灰隔开。

如果红色占大部分,灰色占小部分,那就绿色为辅。点缀一下,面积适当减小放大,相互协调。不要认为“协调”就是一半红色一半绿色,那肯定不行。

当然,生活中我们就有的人是红衣服配绿裤子,那算是民间街头艺术,大红大绿,非常刺眼,有视觉冲力,让人印象深刻。

至于灰色,大自然中没有具体的灰色,灰色节育黑白之间,好比空气中的灰尘和水蒸气的中间地带,你在两公里以外,可能就看不见了,跟空气是一样的颜色,和空气融为一体。灰也分高低级别,运用不当就是脏颜色。

我们来看一张房间布局图,主题是暖色调,但墙面有点冷灰,这是曲面大小对比后产生的变化,因为直线太多,他用座椅带来另一种曲线,再看床头,台灯的光线让直线和曲线产生了对比,使它的视觉效果显得不单一。从整体上,首先是色调的统一,通过画框、座椅以及台灯光亮的颜色,形成黑白灰,大小疏密产生了对比,形成了美感,这样的设计看着就赏心悦目。

看这里,虽然它只有一种颜色——蓝色,但却在合理的线条的布置下,不显单一。再看这里,花瓶的一小点和墙的一大面,这种大中小、点线面的合理结合,显得简洁明了,非常雅致。虽然它没有很多颜色,但这个色调的选取很好,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色调,最终都可以得一样的东西,那就是美的东西。

房子,它不仅是一个安身之所,不仅承载着温暖安全之类的问题,还承载着主人的审美和身心的愉悦

当然,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可能还会考虑材料、功能、成本等等因素,但色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举足轻重,博人眼球。

体育为什么精彩?因为博人眼球。太极,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柔并济;跳远,慢慢助跑,最后冲刺,自由架构。NBA篮球赛也不仅仅是体育运动,它已经成为了一门艺术,运球投球,举手投足间的左右变换,再绕一个圈,完全是一种表演艺术。

有人问你一件好看的东西为什么好看?如果你说不出,不能说明你是一个美盲,只能说明你是无意识的;当然说出来了,也不代表你不是美盲。

我举个例子,我的女儿小时候非常喜欢皮球,小孩为什么喜欢皮球?因为皮球不带棱角,它有圆滑的曲线,这种曲线没有伤害,还形成了一种自然的保护。这是美的,这是人天生的一种审美能力,一种潜意识的本能,没有后天的教育。

我们一出生就在进行各种审美训练,我们接触各种各样的曲线,在不经意的思考之下,我们的审美自然而然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审美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我们也自然而然地知道如何追求有品位的生活,如何去挑选符合自己口味的东西,如何在平常生活中做满足自己审美的事情。

今天主要就讲这么多,因为关于审美,它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熏陶,谢谢大家的聆听。(同学们鼓掌)

主持人:感谢丁峰教授的独到讲解,其实今天想参加咖啡时光教授有约的同学有很多,但由于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我们只好选取了各学院的学生代表。相信同学们听了刚才老师的讲话一定是受益匪浅。那么现在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想向老师当面请教的吗?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在座的同学们,大家可以举手提问。

同学:老师您好,我来自教育科学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我想请教一下老师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对小朋友进行艺术启蒙?

丁教授: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智力发展水平有限,讲一些深奥的道理肯定效果不大,但小学生有一个特点,即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很强,所以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让他们体会艺术的魅力。比如你可以把他带到自然中去,真切地感受自然的色彩;开设手工劳动课程,通过剪纸、捏泥人、制作小物件,挖掘想象力,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开设绘画课程,让他们自己去涂鸦,画的好与坏不重要,只要他们画得开心,那就会对绘画这门艺术产生兴趣,兴趣是小学生最好的老师。

同学: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小朋友的艺术启蒙?如何通过语文去熏陶和感染他们对美的认知?

丁教授:语文也是艺术的一个分支,是文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你看艺术包括文学、戏剧、舞蹈、电影、建筑、体育、美术、音乐等等。语文是一种语言,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诵,突出表现语言的魅力,启迪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比如可以用语言描述大自然的形态、色彩等,最好是夸张的语言,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

同学:教授您好,最近我看了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感觉到一种大国工匠精神,提倡回归工匠精神,那工匠精神和艺术有什么联系?

丁教授:古代中国没有“设计”这个词,叫“工艺技术”,在过去,工艺人叫技人,而且我们的工艺技术往往是不完整的,这种工艺的传承通常是通过师傅带徒弟,口传身授,没有文字记载。

为什么国家要回归工匠精神?因为在中国这种口传身授的工艺在逐渐消失,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比如在过去,你想当一个木匠,要拜师学艺,师傅不可能一开始就教你木工活,你要先当学徒,劈木头三年,然后才开始学。但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教学都希望速成,不愿意花时间和功夫去慢慢研究。但传统的工艺太出色了,不花功夫研究是不行的,所以倡导回归工匠精神。

像德国的工艺很出色,因为德国他收学生大部分是专科或者研究生,本科招的人很少。它要求的就是工匠精神,看德国的高校历史,你会发现本科招的人很少,近些年招的才多起来,过去都是专科、技校,这就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传统工艺的一个传承问题。

而且传统的工艺品一般都是艺术品,像明清黄花梨家具,典型的艺术臻品,不仅是材料的问题,还有做工、雕刻、纹饰等因素,木材本身的天然肌理,加上适当的纹饰,浑然天成,艺术也。

回归工匠精神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艺术的传承。

同学:在艺术层面,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具有现代审美的当代青年?

丁教授:说实话,你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传承和创新中国的传统文化单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国家、政府、社会等共同努力。

从个人的角度看,你就是做好自己,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如果你对某一方面感兴趣,多看一些相关的书,多了解一些相关方面的知识。我经常对学生讲一个一万小时定律,你专注学习一个东西一万小时,你才会对它有所了解,否则都是浮光掠影,不会有所发现。

这就好比你想写好一篇论文,你必须要参考文献,研读一千篇、一万篇论文以后,下笔才会如有神助,否则举步维艰。再比如你想提高欣赏能力,你看了一万幅之后,眼界自然就会提高,当然不能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再举一个例子,你没有学过音乐,但你天天听同一首歌,听多了之后,哪怕别人唱错一个多么细小的地方,你就能听出来。

艺术同样如此,关于艺术的文章你看得足够多,艺术的图片你看得足够多,艺术的讲座你听得足够多,对于艺术,经过长期的熏陶和培养,你自然而然会有自己的审美,你的品味也会提高。

主持人:非常感谢丁峰教授细心、耐心的回答,想必大家一定都有所收获,这一期以“提高艺术素养,感受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活动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我们会努力将丁峰老师分享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努力成为一名外塑形象、内具品质的优秀当代大学生。

    最后,再次感谢丁峰教授的到来,也感谢大家的参与,请大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