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有约

妙语连珠


主持人:尊敬的张仲谋教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我是主持人徐艺齐。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欢迎张仲谋教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与大家畅谈,度过一个美好的下午。

“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活动是由学工处主办、学生发展中心承办,定位于教授与青年学子分享成长历程、共话青春梦想的创新性校园文化品牌。该活动旨在通过各领域颇具声望、有影响力的名师与同学面对面交流,在咖啡品味中畅谈理想,让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学者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聆听长者治学经验与人生智慧,当面请教自己的学业和人生困惑,实现文化引领。本期“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是第九十二期,本期的主题是“宋词之美”,我们请到的嘉宾是张仲谋教授。(鼓掌)

张仲谋教授,江苏沛县人,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长期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出版学术著作10种,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专著《明代词学通论》入选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获第七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明词史》获第四届夏承焘词学奖一等奖。《宋词欣赏教程》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

说了这么多关于老师的介绍,那么大家是不是更想了解老师呢,下面由我们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讲话。(鼓掌)

张教授:主持人、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到这里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宋词之美”。

宋词,我们一般称之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样式。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讲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把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代表样式说了一遍,从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赋,六朝时期的骈文,再到唐诗、宋词、元曲。因为他这本书写的是宋元戏曲,所以他就讲到元曲为止。

当然也有人会问:明代的文学样式是什么?清代的又是什么?明代人自己也想过这个问题:唐诗,宋词,元曲,我们有什么?思考的结果差别很大,有些人很愤激地说:我们明代什么都没有,只有烂八股文。但也有人真心地认为明代的八股文是“一绝”。现在我们有人研究历代的八股文,明代的八股文写得确实很好,因为它的时代性很强,特别适应考试,任意一个题目答案都按套路中规中矩地写出来。当然,我们现在普遍认为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是比较繁荣的,是一代文学代表样式。

同时,我们想象一下:宋词在中国文学的系统里,或者说是在中国的诗词曲韵文系统里,它有着怎样独特的审美特点?

这个问题一直为人们所探讨,作为一部中国词学史,大家一直在探讨词的文体个性、审美特质等。我们一般把对此问题的观点分成两派,一派认为诗词相通,这派的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他认为诗词是相通的,都属于抒情类的;另一派认为词别是一家,这派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在一书中说道:“王安石、苏东坡、黄山谷等人学识渊博,善作文章,但不善作词。”按她这种观点来看,词别是一家,诗词两者是不同的。

从明清时期一直到21世纪,历代的文人墨客、专家学者都在探讨词的审美特质是什么?

明代大文学家王世贞,学中文的同学都知道,他是后七子派的领袖,他指出唐代有两本以花命名的词集,一本叫《金荃集》,还有一本叫《握兰集》,他认为这两本书的名字皆取其香而弱也,因为词的特点就是香而弱,香、弱指向女性美。

清代刘熙载,江苏兴化人,他有本书叫《艺概》,简单说就是艺术概论。在书里,他评价温庭筠的词:“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把他的词概括为两个字——“绮怨”,“绮”是“转朱阁,低绮户”的绮,“怨”是忧怨感伤的意思,所谓“绮怨”,就是美丽的感伤。对于词的理解,刘熙载还讲过:“六朝有抒情短小的赋,唐末有五、七言绝句的小诗,其中七言绝句比较多一些。”然后他用了八个字描述了晚唐五代的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他这句话是说词已经算不上文言了,认为词非常好,但也确实小。什么方面小呢?反映的题材、社会生活面比较狭窄,但他也认为“虽小却好”。所以这四个字颠来倒去,将刘熙载对于词的美的心态表现得非常准确,既叹赏不止,又不无遗憾。

王国维说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其中“眇”出自于《楚辞》中的《九歌》,在汉代的王逸《楚辞注》中解释为“好貌”,这里的“好”不是善的意思,是指美好的样子。这话的大概意思是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能在词里表达的,不一定在诗里能表达出来。

词到了北宋,到了南宋;到了苏东坡,到了辛稼先;其题材不断地开拓,但是它和诗还是有区别的。在各种文体里,散文表达的题材最广阔,诗是因为它是韵文,所以有了一些限制。比如说我们想要表达一些美好的东西,唐诗就可以直接表达,而宋词想开拓,所以宋词里面有一些以丑为美的东西,宋人会写人老了之后,脸上出现皱纹、牙齿掉光;睡觉打呼噜等生活画面。

我们目前在世的词学家里,辈分最长的女词学家是叶嘉莹先生,去年在河北大学召开的会议上,她被授予了词学研究的终身成就奖。这些年来,她主要研究“词”的审美特质,并给出了一个说法,叫“弱德之美”。“弱”是“香而弱”的弱,“德”是道德的德,这个“弱德”很难再继续解释了,其大致说的就是柔弱、柔婉、含蓄、委婉、柔秀等指向女性的意思。

词有自己独特的题材领域,我把它分成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形式上的特点,一个是内涵上的特点。

关于形式上的特点,有人说词就是长短句,但我认为长短句不能准确地反映词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因为诗里面也有长短句,我们说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是四字句和七字句,后面还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而词里面也有固定字数的,比如说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不是五言律诗,是一首五言词,因为它分片了。分片和五言律诗就不一样了,分上下片后会出现一种段落感。词里也有七言的,比如说宋祁的《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所以说,不应该用长短句来简单概括词形式上的特点。说了形式,我们再来说说词调。一共有多少种词调呢?比如说有“浣溪沙”、“满江红”、“清平乐”……收录最全的词谱就有八百多个,有的词调有两体、三体,最多有二十几体,所以应该有八百多个词调,一共一千七百多个格式,其中绝大部分是长短句。

词的节奏之美,不仅仅是由长短句作用的,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在里面造成节奏的变化。

我们说一般概念的长短句,像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我们评价这首词的句格,叫“三五七言错落”。再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像这种三五七言错落的词,与传统的诗相比,它的节奏没有变化,传统的诗,五言、七言居多,而像这种在一个七字句为主的诗里加两个三字句,那么这两个三字句相当于一个七字句。改一下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啊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这两个的三字句中加一个“兮”、“啊”,就相当于七字句的节奏,没有任何变化。

另外,还有一种节奏的变化,我们叫“奇偶相生”。是单诗句和双诗句错落,单诗句就是我们传统的讲的五言诗和七言诗。双诗句就是以双音节收尾的句子。我举个例子,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一首《一剪梅》写的非常出彩,无论是谁写《一剪梅》,都要用这种写法,这是词调规定的。比如说南宋蒋捷的《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写得也很美,和李清照的这首相比,两者都很美,这种“美”里有节奏的因素,不单单是他们的文字内容所传达出来的。

一般我们讲到李清照,会把她的词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靖康国难之前,她的少女时期、少妇时期。而靖康国难之后第二年,她的丈夫赵明诚去世,夫死家亡,她流落到东南一带,这是后一个时期。像《凤凰台上忆吹箫》 、《声声慢·寻寻觅觅》等等都是她后期的作品。前期的作品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即使有忧愁,有感伤,但也不是那么沉重。说明《一剪梅》应该是前一个时期的作品。

“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红藕”,就是荷花,此处用词较为朴素,荷花也有用“菡萏”表示的,显得贵族气,像李中主李璟的“菡萏香销翠叶残”。“玉簟”的有两种解释,有的说法是指门帘、窗帘,有的说法是指紫竹编的席子。词意为,竹子凉意透彻,感觉到了秋天。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由于要下河采莲,就把长衣脱掉,古人把衣服分的很细,上身的衣服称“衣”,下身的衣裙称“裳”。这里的“罗裳”指的是长衣,“兰舟”是船。在词里,船永远是兰舟,或者是木兰舟,这是词的一种修辞手法,为了美化。包括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银缸”其实就是烛台,加上了“金、银、玉、红”的修饰,显得珠光宝气和女性化, “独上兰舟”的“独”字体现出抒情主人公的孤独。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抬头往天上看,又到了秋天,大雁飞来。这里讲的是鸿雁传书,因为看到鸿雁飞过来,就会想到远方的信件。中国古代关于传书的典故大概有两个,一个是鸿雁传书,还有一个是鲤鱼传书,这个典故可能大家不知道,汉乐府诗这样写:“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古代的书信有绢,一尺长,可以放在鱼肚子里。

那么,此处的抒情主人公未必是李清照,传书的也未必就是赵明诚,我们不赞成这么解释。虽然李清照是女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也是一个女人,但是宋代更多的词人是男性,而这些男词人的词里面的抒情主人公大部分是女性,所以古人说“男子而作闺音”,我们不能主观臆测,一概而论。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带有时空的转换,从白天到了晚上,转换得非常自然。

“花自飘零水自流”,需要提醒的是两个“自”,它在文言文里被称为虚词,但它又意味明显。什么叫“花自飘零”?花儿白白地开放却无人欣赏,也无人为之惋惜。此处不同于王维写的《辋川》,“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花落得一点声音也没有,那是佛教禅宗的境界。而这里可以说是“美人迟暮”。那什么叫“水自流”?这里的“水”不是物理的水,而是以水喻流光,追忆似水年华,时间在流逝,人在悄然老去。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所表达的“惜流光,思华年”类似,一个女子正当青春年华,如果有人欣赏她的青春美貌,那不算辜负,不算“自”,不算徒然,而这里她是一个人孤独的,所以是“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为什么是“闲愁”?陶渊明写过一篇赋——《闲情赋》,这个《闲情赋》写的就是爱情,希望变成女孩子身上的丝巾,想不到陶渊明这么一个千古隐逸诗人还这么浪漫,后人评价陶渊明:白璧微瑕。“瑕”在《闲情赋》,传统的文人不该这么写。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是强制排解,说服自己不要再发愁,把眉头舒展开,但心中之情又油然而生,无法排遣。意思和南唐后主李煜的“斩不断,理还乱”差不多。

这首词写的是相思之情,同时这首词不是一般的长短句,和我们刚才讲的《忆江南》、《渔歌子》都不一样,“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两个四字句。然后我们看整个一首词就是“七四四,七四四”的结构,反复了四次,它的节奏单纯的惊人,但很美,单诗句和双诗句的错落构成了一种节奏的顿挫感,这和纯粹的七言律诗、三五七言错落的词也不一样,单纯听我这么讲,大家可能不容易感受,我改一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罗裳轻解,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上心头。

去掉了四个字,但和原来的相比,读起来没有了顿挫感,一气直下,没有了节奏韵味,失去了美感。

我们通过对原词的改造,说明了一个道理,词的美不仅仅是体现在一般的长短句错落,还体现在单诗句、双诗句、音节的奇偶错落,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是过去的诗中所没有的,过去诗里也有长短句,但是没有这么一种节奏的变化。

下面,我们再讲一首南宋的词《风入松》。作者是吴文英,号梦窗。吴梦窗的词曾经非常流行,主要是在晚清时期,当时有一本词选叫《宋词三百首》,其中选词最多的就是梦窗词。现代史学家王兆鹏,也是宋词研究会的会长,他曾带着博士生、硕士生做过一个统计,以历代宋词选、历代词话为范围,以作者的选词多少和评论多少为标准,排出宋代十大词人,吴文英就位列其中,当然这都得益于晚清。他这首《风入松》写得非常好。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同时这个时期也是词里表现最多的一个季节,关于这个季节时间,我也写过一首诗:

一年之景在暮春,一日之景在黄昏。

最是梦回酒醒后,斜阳烟柳总伤神。

宋词里写的最多的季节是春天,注意不是阳春三月,而是暮春三月。描写的多是残红、落花,可见宋词是感伤的。另外,宋词里描写黄昏的比较多,也有写月下的。而这些也大都是在梦回酒醒的时候,因为这是一个抒情的契机,晏几道的“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梦中人生一片繁华,但惊醒之后就感到人生很短促,触发了一种悲凉。

“听风听雨过清明”,暮春时节,主人公身在家中,所以是“听”不是“看”,但从风雨声中就已经知道了花落,所以他感伤了。

“愁草瘗花铭”,“草”是起草的意思,含着愁怨写一首葬花词。《瘗花铭》是南朝的庾信所作,就像林黛玉葬花一样,把花埋葬之后写一个追悼的词。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楼前绿暗”,这里的“暗”不是光线暗,而是指春深草绿。与此相对,宋代的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中写道“时有幽花一树明”,花开的耀眼鲜亮,叫“明”;而草绿的颜色深,叫“暗”,这是对颜色的一种解释。“分携路”这是词里的男主人公和他相爱女子分手的一个地方,草已经长得很深了,把路都遮蔽了。

唐诗宋词里写离别时最常用的两种意象,一个是杨柳,因为折柳赠别,“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管别离”。另一个是春草,春草这个典故来自于《楚辞》,其中有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也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后来“萋萋”就成了“离别”的一个代名词,包括李后主的词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一丝柳,一寸柔情”,柔情是不能物化的,但是作者把柔情投射到柳树上,丝丝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在古代,人们喝酒伤身,饮酒过量称为“中酒”。到了凌晨时分,啼莺的鸣叫使他从梦中醒来,也可能做了一个相会的好梦。

“西园日日扫林亭”,西园的亭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干净。这有点类似于一种电影艺术的手法,叫“闪回”,有一部经典电影《老枪》,其中就不断地运用这种手法,妻子和女儿被德国人杀害了,丈夫不断地想到妻子、女儿在世的时刻,想到女儿的笑声,想到三口之家骑着自行车的画面。而这句正是主人公“闪回”到过去和心爱之人共同生活的场景,而过了一年后,却已是物是人非,主人公孤身一人。

“依旧赏新晴”,注意“依旧”两个字,这与晏殊的一首词《浣溪沙》的境界相似。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时晏殊是独徘徊,而去年这个时候是两个人,因为他还写了一首词《清平乐》:

秋光向晚,小阁初开宴。林叶殷红犹未遍。雨后青苔满院。
萧娘劝我金卮。殷勤更唱新词。暮去朝来即老,人生不饮何为。

一年前的暮春时节,在同样的地方,面对同样的景色,萧娘劝酒,吟唱新词,更突出了现在心境的悲凉。

在这里,萧娘未必姓萧,宋词里的女子有两大姓——萧和谢,这和词里男主人公的名字一样,都是类型化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名,男的基本叫萧郎,指代女子所爱恋的男子,像崔郊的“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或者叫檀郎,引自潘岳,有名的美男子,小名叫檀奴;或者叫刘郎和阮郎,源于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遇到神女的典故。后来我发现,古人用这些名字时不是乱用的,用檀郎的时候,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个“暖男”,像李后主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少男少女在一起调情的一个画面;然而阮郎,古人说“唯有阮郎春季不还家”,一直在外面游荡,所以阮郎和檀郎之间的区别很大。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蜜蜂不断飞向秋千索,为什么呢?秋千索上有女子去年留下来的香味,这是十分夸张的描写,这就是词,词可以这么写,诗就不行了。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双鸳”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鸳鸯,另外一种解释是一双女鞋。此处是双关,就是没有人来,现在显得空寂。

南宋词很多都比较理性,而吴文英的这首词别具一格,显得比较精彩。南北宋词之争,我是比较倾向于王国维的观点,认为北宋词比南宋词要好。但南宋也有好词,辛弃疾的词就属于别具一格。

我们后来所讲的词分两大派,豪放派和婉约派。但宋人是没有这两个概念的,宋人认为所有的词都是婉约的,只有少数词是豪放的。所以词学家吴世昌先生就认为,宋代不分两派,而两派是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我听说,他在研究生考试复试的时候,就和学生讨论过相关的问题。

他问学生:“有人说苏东坡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你怎么看?”

学生答道:“说的对,苏东坡是豪放词派的奠基人。”

老先生又问:“那你说说苏东坡有几首豪放词?”

学生回答:“第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第二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第三首《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

说完,老先生就讲《水调歌头》已经不能算是豪放词了,偏向清旷,但是又和传统的婉约不一样,苏东坡一共三百多首词,目前讲出的豪放词不到十首,却说他是豪放词派的奠基人,这有道理吗?

虽然吴世昌老先生写了好几篇文章强调宋词不存在两派的情况,但是我们现在仍讲宋词有两大派,一派豪放,一派婉约。纵使他怎样纠正,都毫无用处。所以,我在这里想说,两万多首宋词中,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是婉约词,豪放词的占比是非常小的。

今天我就分享这么多,谢谢大家聆听!

主持人:谢谢张教授独到的讲解,其实今天想参加“咖啡时光·教授有约”的还有很多同学,但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从各学院选取了我们的学生代表,相信同学们刚刚听了老师的讲话一定深有感悟。相信大家还有很多问题想当面向老师请教。接下来的时间就留给在座的同学们,大家可以举手提问。

同学:教授您好,傅雷认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文学批评是《人间词话》。所以我认为要读宋词,就必须读《人间词话》。那为什么这本书通篇不讲李清照?而且它的影响力为什么会这么大?

张教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当年也提过类似的问题。为什么说《人间词话》的影响很大?我们词学界分成两派,一派是体制内的,一派是体制外的。体制内的词学家有朱孝臧、王鹏运、郑文焯、况周颐,他们也被称作“清末四大家”,而体制外的词学家以王国维为首。

为什么王国维是体制外的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与这些体制内的词人几乎没有任何来往,因为王国维不像体制内的词学家,一辈子专门研究词学。传统的解释,王国维不是一个词学专家,事实上可以说他对词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

我曾经在网上百度过《人间词话》,它的版本可能有四五十种,可见发行量特别大,影响力特别大。但是我们再看晚清四大家,他们也都有自己的词话著作,那为什么这些正统的体制内的词学家,他们的影响力反而不及王国维的呢?

我想了一下,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王国维是 “新旧学术之交”的一个人,他的《人间词话》既有传统的学者理念,又加上了一些新的思想,而老派的词话里面就没有。第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有哲学的意味,引入了新兴的美学的观点,像“三境界说”,不是单纯地就技巧谈技巧;而老派学者讲词的技巧主要在节奏、音律方面,讲的玄之又玄,让人听不懂,第三,1929年,陈寅恪先生在纪念王国维的碑铭文中,写道“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成就了他一个高山景行的人格典范,这种人格典范也会给他的著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他的著作反而比那些体制内的词学家的影响更大一些。

王国维不谈李清照,这里面有他个人的原因,他有几个词人不喜欢,最不喜欢吴梦窗,他认为晚唐五代、北宋的词更好,所以对他这些不喜欢的词人所谈甚少,李清照就是其中一个。

同学:教授您好,我想帮我的朋友提一个问题,我的朋友现在在湖南科技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准备考华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想问您考文学类研究生需要准备些什么?

张教授:以前词学的研究生很少,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词学重镇有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杭州大学,当年有所成就的词学大家都垂垂老矣,或者已经去世。

但现在不一样了,全国都在招词学研究生,导师也在不断增加,每年词学的硕士论文数以百计。

我对华南师大还算比较了解,师资队伍力量整体还可以,而且是“211高校”,当然竞争压力可能较大,。

在笔试过程中,试卷题型有名词解释题、问答题和论述题,除名词解释是复述型的,其他的几乎都是开放型的,可以选择你自身擅长的东西写,因为老师通常是主观判题,不像中学考试那样死板,所以会有适当地加分。

在面试的时候,可能会问你:除了教材外,还读过哪些书?千万不要大学四年除了教材外,其他什么书都没读过,当然能读透教材也是一件好事,毕竟有的同学连教材都没读完。

所以,平时多读点课外书、杂志,比如看过《文学遗产》,读过钱钟书的《谈艺录》、《管锥编》,并且还能说出两句,这些都会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

同学:教授您好,通常唐诗宋词是以纯文本的形式呈现,而现在举办的《诗词大会》将唐诗宋词搬上舞台。假如我们要做一个“大创”项目是关于传播中华文化的,希望以朗诵剧的形式呈现,通过朗诵来传播唐诗宋词,除此以外,还有什么方式能更好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

张教授:首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这类活动需要有很多同学的积极参与,最好有部分成员对文学、音乐、甚至美术有所涉猎。往年学生举办的朗诵或者类似的活动,前面有同学在朗诵或者吟诵,后边有同学在写书法或者舞蹈,前后结合起来非常好。

唐诗宋词就非常适合举办类似这样的活动,我认为可以把一些经典的名篇串联起来。因为词的叙事性很强,词里虽然展示的是一个小片段,但它里面有人物,有情节,并且情节可以向前、向后延伸。按传统讲,这叫“二小戏”,有小生和小旦,如果加上小丑,那就是“三小戏”。

有一个学者叫浦江清,他讲词就是将词与戏曲相结合,他曾讲过温庭筠的《菩萨蛮》,一共有十四首。第一首: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他把这十四首词串起来讲,他认为这十四首词表现的是一个故事,词里有个小生、小旦,在他看来某一首词里,虽然只有女性角色,但肯定有男性角色在画面之外,女为悦己者容,不然词里的她把姿容展示给谁看?

我们认为词是乐谱,是乐谱的一种变体。传统乐谱,诸如《东门行》、《关山月》,本身就是叙事的比较多,词也是叙事的比较多。上面我们讲男性词人塑造的角色多为女性,就把它当作是一种角色词,在里面的人物形象是一种角色化的。因此,至少需要男、女两个形象,才能进行吟诵或者吟唱。

当然,现在仍然有经典的词的吟唱技法流传下来,但是《诗词大会》里提到的一些唱法我不太认可,像我们耳熟能详的邓丽君的《水调歌头》,并非传统吟唱,而是流行唱法,她的唱腔、发音等已经失去了古典味。现在有曲谱的唐诗宋词也还能找到,虽然词谱可能不一定是唐宋时期的,可能是明清流传下来的,但也算还有古典韵味,我们可以从中选一些好的词,将吟诵、书法、舞蹈等结合起来,总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

同学:教授您好,刚刚您提到了李清照的《一剪梅》,其中有句“云中谁寄锦书来”,这让我想到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云中谁寄锦书来》。它讲的是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以致于忽略了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事物。像古代异地的两个人如果需要往来的话,只能依靠写信,期间有一个等待、期待的过程,这种生活节奏就比较慢。

从您讲的这几首词中,能感受出古人的闲情逸致,他们生活节奏非常慢,相比于我们现在这种生活方式好很多。我想请问一下,应该如何看待古人的闲情逸致,现在有没有一些好的方法能够使我们的生活节奏放慢?

张教授:我们之前提到过王国维的一句话“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们也可以延伸为“凡一代有一代之艺术”。每一种艺术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并且和这个时代的生活节奏息息相关。

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社会,近一百年以来发生的变化非常大,尤其在交通、通讯方面变化最大,这是古人绝对想象不到的。我曾经看过一个清代人写的笔记,里记载:有一个人从杭州到北京,沿途换用不同的交通工具,乘船、骑马、步行等,一路赶到北京。

有人问他:“你有什么急事吗?”

他回答说:“我什么事也没有,就是想估量一下最快多少天能到北京。”

那人又问:“最快需要多少天?”

他回答道:“二十几天。”

从中我们能看出,生活节奏确实能影响人们的心境和欣赏艺术的态度与方法。

在词里,之前我讲到“闲情闲愁”,古人为什么叫“闲情闲愁”?因为这是对比而来的,有一些并不是闲愁。比如说《诗经》里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不是闲愁;国破家亡是的愁,也不是闲愁。闲愁,主要写的是相思、爱情,无关乎国计民生问题,所以欣赏宋词要以一种比较“慢”的、悠闲的状态去欣赏。

现在的一些人不能够欣赏词的美大多和这种情况有关,但也和人自身的性格有关,正如有的人天生就喜欢某一种艺术或者某一种文体。我之前读过当代作家孙犁的书,他曾说过,他是一个散文性格的人。所以他写的小说不像小说,像是散文或者散文诗。他写的《风云前传》、《荷花淀》,都是这样,一个人的作品确实和他的性格有关。

我有一段时间看沈从文的书比较多,他的小说里经常出现一些描写水乡风景的散文段落,描写夕阳斜照的光景,没有多少情节发展,像这样的段落就非常适合用词来表达,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忧伤。

词里传达的忧伤和诗里的不一样,诗里的是那种非常浓烈的、撕心裂肺的感情,词里面几乎没有这样的情绪,多为惆怅、忧郁,不能说感伤,说感伤就有些沉重了,类似于西方的消极浪漫主义,“紫罗兰一般的忧郁,天鹅绒一般的悲哀”,这两个都运用了通感,紫罗兰一般的忧郁是什么样的忧郁呢?以前不知道紫罗兰这种花,后来看到后就有些失望,花形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精致,但是它有它的色彩——忧郁的灰青色。忧郁、惆怅、怅惘。

杨海明老师认为,词是一种南方文学,词是一种水乡文学,词是一种幽怨的文学。好像可以叫“抒情文学”,但又觉得有些不妥,似乎叫“心绪文学”更贴切,是一种意境,如梦如幻,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关于词的数量,原先西北词比较多,但宋代以后,南方词开始增多。我们之前做过这方面的统计,从宋到明清,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分,发现江苏、浙江、上海的居多。然后再进一步统计,明清时期,词人多分布在江南五府——苏州、杭州、松江、常州和湖州,这几个地方的词人大约占全国词人的一半以上。所以,一种艺术和他生长的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

现在我们欣赏词,一般缺少这种心境。大家低着头看手机,手指轻轻一滑,一页就过去了,生活节奏非常地快。

如果大家喜欢宋词,我给大家推荐四本书,第一本书是《宋词赏析》,这本书很小,方便看,主要讲词的赏析方法,作者是一个女学者——沈祖棻先生,她是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的原夫人,非常著名的一个女词人。被评价为“当代李清照”,她的《浣溪纱》: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真的有宋词的味道,词写得好,词分析写得也好。这本书的原稿是她在武汉大学中文系上课的讲稿,后来她车祸去世之后,由她的丈夫程千帆整理出版的。第二本书是《词学名词释义》,如果想要研究词,那就有必要读一下,但如果只是单纯的喜欢,那就不必了,这本书的作者是施蛰存先生,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他把常用的词学名词,比如词的别称、长短句、词分阕、词分片等等,都逐一进行详细的解释。第三本书是《唐宋词格律》,我已经翻烂了,讲的是词谱方面的知识,龙榆生先生编的,收录了一百多个最常用词调,以及一些名篇的格律,非常实用。最后一本是我的书《宋词欣赏教程》,是由我给中文系学生上课的的讲稿编著而成,虽然有点厚,但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下。

主持人:非常感谢张仲谋老师细心和耐心的回答,想必大家都有一定的感悟,收获颇丰。这一期以“宋词之美”为主题的“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活动”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我们要努力将张老师分享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努力成为一名外塑形象、内具品质的优秀当代大学生。

最后,再次感谢张仲谋教授的到来,也感谢大家的参与。请大家合影留念。